幸与不幸  
解剖榖椹  
塔山石榴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解剖榖椹  

程耀恺
 

留意榖树已经有些年头了,昨天终于完成洋洋洒洒的《说榖》,庶几一篇阶段性观察总结吧。

榖作为一种非人工种植树木,山野里多的是,城里也不稀罕,但我却是在《诗经·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有榖。”里,与之初识;在古代,“榖”“构”同音,所以它又有“构树”之称;同一棵树,灌木状态称“楮”,长成乔木,则为“榖”,有点类乎“茗”与“茶”,因生长期不同,而名称有异;我的外公曾对我说,在汤庄,我们叫它“皮树”。外公口中的“皮树”,可能是它的乳名吧,因为它的皮,可以用来搓绳子,比麻绳还要结实。等我离开家乡,负笈游学,方才晓得榖树之皮,是制造皮纸、宣纸不可或缺的原料,各国印钞的纸张,也有它的参与。

榖与桑,同属桑科,它们的果实,皆为聚花果,俗称“椹”,前者为“榖椹”,后者为“桑椹”。桑椹因为味美而广为人知,榖树的聚花果成熟时,每个核果突破肉质花被,呈现出艳红的果肉,看上去像一朵花,倘若逆光而视,端的赏心悦目,然而大多数人,竟不知道如何形容它,更不知叫它什么。“榖椹”之名,反而显得生疏与新奇。

在江淮间,每年的7至8月,榖椹便进入成熟期,红艳艳的果球,挂满枝头,随处可见。或有孩子们出于好奇,试探着采下来尝尝,口感不咋的,便不敢或不愿往下咽了。鸟儿们则相反,远远见了,往下俯冲,只一啄,倏忽飘然而去,不及停飞,在半空中便囫囵吞枣般纳为己有——在鸟儿们眼里,榖椹或为天赐,不吃白不吃。

榖椹的成熟期不一,同一棵树上,往往挂着两种果实,一青一红,一个像青色圆球,一个像绽放的红花,很是迷惑人。同为榖椹,为何外观如此不同?查阅相关资料,多语焉不详。于是,骑车到西扩林里找寻答案。我得找到榖椹于青、红之外的另一种形态,即核果刚突破花被那个当儿,榖椹的样子。

我在上万株榖树间穿梭往来,一无所获,四周溽热,光线渐渐暗了下来,沮丧笼罩着我,感觉空气都凝固了——困顿中的我,像是一道光被点燃,此情此景,一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看到,一株不起眼的枝条上,挂着一团不青不红的榖椹,其表皮(实为花被)布满红色芽状突起,突起的周转,附着稀疏的绒毛,新生儿胎毛似的,这让我惊喜若狂,于是,按野外作业流程,赶紧拍照,做记录,生怕它不翼而飞。

为了进一步探究榖椹的秘密,仍旧采了几粒青色榖椹,带回来,在灯下解剖。一刀纵切,无须放大镜,但见20几瓣红色核果,依次排列在花被的内层,形成完美的图案。设想一下,当所有的核果,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冲破花被的束缚,它们一定很开心吧,所谓笑靥如花,便是它们该有的样子。

我也很开心,我拍到的那张带红色芽状突起的图片,恰好处于青榖椹与成熟榖椹的中间状态。如果观察不认真,或者机会不好,或许就失之交臂。但我运气好,于稍纵即逝中,侥幸捕捉到了。这张图片,对于研究榖树与榖椹的生长过程,或许填补了一项空白。之所以敢这么说,是我把它放进“花伴侣”与“形色”里,都说“难为我了。”——也就是说,至少这两个草木识别系统里,是没有这张图片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