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与不幸  
解剖榖椹  
塔山石榴红
下一篇4 2025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幸与不幸  

周彪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幸与不幸中徘徊游走的,时儿幸,时儿不幸;时儿不幸又时儿幸。幸与不幸相互交织,相互转换,构筑了我们的一生。

胡适先生说:“个人就是社会的出产品。”个人的幸与不幸都与社会分离不开。生活在战乱年代,动荡不安的岁月是不幸。因为,战乱与动荡使社会失序,人如浮萍,不知道根扎何处;战乱时期的人,生命随时随地都会被战火吞噬。人们根本没有安宁的日子,不知道哪块弹片,哪粒子弹让你不幸碰上。那些参与战争的人九死一生,大部分人不幸战死,只有极少数人成为时代英雄。幸与不幸都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人们有幸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事业红红火火,日子蒸蒸日上,那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幸事。但和平年代又造不出英雄,对于那些心藏英雄梦的人来说,无疑是失落的。不是经常听到身边人说:“如果是战争年代,说不定我也会混个师长、旅长干干。”所以,幸与不幸都是因人而异。

汉朝留下一个成语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人的幸与不幸都与时代分不开。飞将军李广能征善战,立功无数,但终其一生没能封侯,原因就是他每次军功都达不到封侯的标准,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一些拿不上台面的原因。冯唐呢,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帝,文帝喜欢老成持重的臣子,那时冯唐年轻,不是文帝喜欢的人选。景帝喜欢立过战功的武将,冯唐是一介书生,也不是景帝选用的对象,到汉武帝时,冯唐已经是近九十岁的老人,武帝想委以重任,冯唐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幸与不幸也不是自己可以完全左右的。

对于我们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来说,与生长在战火纷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在长身体时候遇上“饥荒”,该长知识的时候遇上了“文革”。该长身体的时候身体没长好,该学知识的时候没学到,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不幸。改革开放后,社会又为我们这代人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使我们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大红利,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的幸运!

仅从个人命运的幸与不幸来看,出生在有权有势又有钱的家庭是幸运的;它会使一个人从小就有一般普通人家的孩子不具有的优越感,生活无忧,读书无难,成人后走向社会,也多了常人不具有的优势。贫穷家庭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生活艰辛,经历坎坷,吃不饱饭,读不起书大有人在。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者,常常不是那些纨绔子弟,而是那些穷苦家庭出身的寒门学子。所以,人生的幸与不幸都是互相转化的。

走仕途的人没有不想位高权重的,但位高了、权重了,各种诱惑就多,违法的概率就高。从高官到囚徒也只是一步之遥,幸与不幸只在转瞬之间。

人生的幸与不幸,犹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马是不幸的,走失的马又带回一群俊马,塞翁是幸运的;儿子因为骑马摔断了腿是不幸的,因为摔断了腿逃避了参军打仗,保全了性命又是幸运的。塞翁一家,幸与不幸多次转圜,谁能说,幸与不幸是一成不变的呢?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