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无言  
茶盏
我从山中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3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盏

杜娟
 

1938年仲夏,在舒城县廖冲的一个小山村,一户杜姓人家的院里传出一阵婴儿啼哭。不久之后,母亲病逝,但对于年幼的小老六来说,母亲的离去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记忆,毕竟他一直是奶娘带着。转瞬十年过去,小老六的父亲也撒手人寰。

随后的几年,因为天灾人祸等诸多原因,除了小老六的大哥毕业分配去了遥远的新疆,二哥三哥因为食不果腹,身体虚弱,先后撒手人寰。剩下几家孤儿寡母,流离失所。小老六跟着四哥四嫂一家生活,在艰难困苦中苦苦挣扎。

懵懂的小老六目睹家境如此,仿佛刹那间长大了,也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没了庇护,一切只能依靠自己。于是,他在心底暗自发誓一定要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飞出这座困住他的大山。凭借着过人的天分与不懈的努力,小老六和大哥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被分配到庐江中学任教。

小老六是我的父亲。他在离村五里地的小镇上教书。而我的母亲,从麦苗韭菜分不清的状况,逐渐学会下田干农活,喂猪种菜不在话下。挣点工分加上父亲每月24元的工资,除去仅有的一点开支外,全部上交生产队,却还是不够,年年都是超支户。在那个年代,听说超支户所分的粮食都是最差的一堆,生活的重担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

即便生活困难,但每个夏天的夜晚,我们一家五口搭起门板、凉床,在院子里乘凉。父亲就开始讲述《三国演义》里的家国情怀,《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还教我唱舒城民歌《十把穿金扇》,至今我仍能吟唱。秋天的晚上,大家早早上床睡觉,父亲每周一三五都要在学校值班。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母亲听到有人撬门,赶忙点起煤油灯,大声斥骂,原来是邻村的一个小偷,想来偷缝纫机。母亲的骂声惊动了左邻右舍,小偷慌乱逃走了,母亲一边骂着,一边护着三个孩子,当时只觉得母亲无比勇敢,简直就是“母鸡中的战斗机”,只是那对翅膀仍在不停地颤抖着。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腊月寒冬,狂风怒号,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刚盖完不久的稻草房被风掀起,父亲急忙拿起粪桶装水,一瓢一瓢地往屋头上泼水,这才压住了草屋,保住了我们温暖的家。

转眼到了春天,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们这个普通的家庭。我们迎来了新的生活。

父亲退休后,随子女来到合肥定居。他老人家每天吹拉弹唱,生活充满了欢乐与祥和。最惬意的是,虽然八十多岁了,但身体无恙。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自己自律,一直在保养。他总是面带微笑,眼中闪烁着满足和欣慰,还不时自豪地说:“我就像一只精致的‘茶盏’,86年的‘老茶盏’,被我保养得锃亮,没有污垢,没有瑕疵,没有裂纹,不求百岁,90岁还是有信心的。”

然而,命运却在这第40个教师节的早上,由于您的一个不小心,亲手把这个的“茶盏”打碎了,碎了……父亲,您怎么能这么不小心!“茶盏”碎了,也是我们的心碎了,裂成无数片。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