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喜欢抢话,中年时喜欢插话,今天呢我们分成两种类别:袖手无言或喋喋不休。
一句话叫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话是好东西,感情交往,情绪表达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口若悬河、口吐莲花受人瞩目。但话有时也很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达出错覆水难收。认知不到位我们辞不达意,受人重托则言不由衷。从这点上看,言语表达与其处境密切相关,传播的方式与范围就是一种力量,书上叫它语话权。有话语权并不表示使用得当,有人满口跑火车,也有跨界讲道理,结果是贻笑大方。
我在职场也人模狗样地在多种场合侃侃而谈,其实心里很清楚,那种正确的废话是强其入耳、无法入心的,多次重复的套话更是令人生厌。言语反复必有鬼,豪情万丈定有求。之所以声嘶力竭,强调再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演,表演给上层看,不折不扣执行他的旨意,表演给下层看,我在尽心尽责行使权利。
说话是一种艺术,更是识人阅世方法。记得刚工作那时,似乎什么都懂,常喜欢高谈阔论,其实就是望文生义,夸夸其谈,听到一点“风声”未加以认证就“口耳相传”,结果不止一次落入陷阱。我的一位老教师曾这样告诉说:你所知道的,常常是他们让你知道并传播的,真实的内情总是讳莫如深,守口如瓶的人可怕,信口开河的人更可怕。
今天社会许多人的讲话大同小异,他们口中传播的信息无非就是媒体和网络上的公开的信息,只是你刚巧看到,自己觉得真实可靠,其实没有几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验证,再不加以思考,可信度值得怀疑。“内部消息”即使围圈内传播,在大众化网络时代,是早已公开的新闻,只是借助你这个“神秘”的传播工具,换种方式再推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隔墙有耳,飞短流长。中国从不缺少“祸从口出”的案例,一句话能高升,也可能一语成谶。即使苏轼那样的高才,其言也经不起前后敲击、左右揣摩,弦外之音是主导者喜欢或讨厌最终定调,讲话疑话变成奇话,智慧解语变成佳话。一句话也能显现水平高低和人品优劣,圣人不是话说得多,而是话说得少,说得富有哲理;名家不是发表的多,而是让人记得住运用得多。“她把将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三言两语传世界,深入人心存百年。“大鸣大放”的社会,也绝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语缓人贵,字字含金:“假话全不说”是君子,“套话偶尔说”是世人,“真话不全说”乃高人。
话不投机半句多!有时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就翻了个底朝天。少年时,父亲对我说:嘴上要有个把门的。当时我不理解把门是个什么意思,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我深知“言不为心声”,表扬的话直言无碍但要有度,讽刺的话则以糖衣包裹但不损人尊严。表达不符合社情、人性和事情,别人就骂是屁话,自己不顺心的则是鬼话。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要看人看事看场景,那怕到了“仁人者送人以言”地步,即便是家人,道理不是说了就能接受,领悟多在撞墙后才深刻。离开职场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回归家庭,多一言不如少一言,将话烂在心里可少是非,必要的提醒注意方式,可说可不说的事情就闪到一边,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