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诗行
江水奔流  
来碗淮北烫面
3上一篇 2025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来碗淮北烫面

王唯唯
 

我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淮北了。给我接风的原淮北市文化馆馆长老唐说:“怎么样,老规矩来碗烫面?”我说:“那是必须的呀,就馋这口了。”

说起来挺奇怪,不到淮北来吧,很少想到淮北烫面,可一踏上淮北大地,最先想到的就是淮北烫面。每次来淮北早餐或晚餐就是一碗烫面,可真要我说说它的来龙去脉,还真说不上来,只知道个大概。记得当年我在兼任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期间,看过淮北烫面申报非遗技艺的材料:淮北烫面的雏形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是彼时勤劳的农人首创的特色食品。到了明清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烫面制作工艺臻于成熟,研制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烫面食品,成为“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小吃之一”。

我第一次吃淮北烫面,是2005年的秋天。那一年我刚刚担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去淮北公干。记得那天早晨刚刚洗漱完毕,老唐敲门进来了,说宾馆的早餐千篇一律没啥吃头,带你去吃我们当地的传统小吃烫面。

跟着老唐来到一条老街,走进一家门脸不大的烫面小店。十来平方米的空间,摆满了桌子和凳子,显得有些拥挤,但这丝毫不影响食客们的热情。看着醇厚奶白的骨头汤在大锅中咕嘟翻滚,看着满屋的男男女女食客,就知道这家面馆做的面肯定别具特色。再看墙上张贴的价格,倒也亲民,几元、十几元不等。

坐了一会功夫,面端上来时,碗里盛着如玉的汤,面条梳理得整整齐齐。浮在汤面的青翠香菜,香气倏地醒了。先啜汤,鲜味如春溪漫过舌根,暖意顺着喉头滑进胃里,化作温融一片。再品一口,醇厚方才完全苏醒,稠而不腻,鲜得真切。这时挑起面条,吸饱汤汁的面爽滑劲道,软糯与鲜爽在齿间交融,从胃里暖到心头。这是我第一次吃淮北烫面,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年到淮北公干,早餐必是一碗淮北烫面。

淮北烫面吃起来简单。所谓“吃起来简单”,是指食材简单——就是面。但是,从视觉上看,一碗烫面,汤底呈现清亮、奶白,展现熬煮的火候与精华。白玉般的细丝面,红亮的肉酱,翠绿的香菜或蒜苗末,偶尔点缀鲜红的辣椒油,色彩层次丰富。从嗅觉中看,猪骨长时间炖煮后散发的浓郁肉香,混合了骨髓的鲜甜气息。撒上香菜或蒜苗后,清新的植物香气瞬间激活嗅觉,若添加辣椒油,则增添一丝焦香和辛辣感。从口味体验看,汤汁顺滑,浓而不腻。烫面的柔滑、肉酱的咸香,滚烫上桌,热气腾腾,适合慢慢品尝,尤其是冬季早晨来一碗烫面,暖意从喉头蔓延至胃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

作为舌尖上的乡愁,淮北烫面虽然是传统小吃,承载了淮北一代又一代人的饮食记忆,但也并非一成不变。近些年淮北烫面最大的改“变”,就是通过现代化工艺,推出冲泡型烫面,并很快走向全国各地,让他乡的淮北人随时能品尝到记忆中的味道,并利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结合淮北烫面“爽滑劲道”“汤鲜味浓”的差异化特色,制作“家乡味道”“童年记忆”情感标签,来提升淮北烫面的品牌影响力。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言:“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等情感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我不是淮北人,但我在合肥一家大超市买过。

我和朋友或旧日同事说过,你们去淮北无论是公干还是旅游,都要记得找一家烫面店,来一碗淮北烫面。一筷一筷慢慢地嗦,一口一口慢慢地咽,这一嗦一咽之中,你就准能找到味蕾慰藉,尝到地地道道的“淮北味道”。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