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歙县,群山褪去葱茏,渐次染上深浅不一的暖色。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便踏入了姬公尖的怀抱。这座藏在皖南群山中的村落,此刻正被柿子点燃了秋意——漫山遍野的柿树褪去绿叶,枝头缀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千万盏高悬的红灯笼,在澄澈的秋阳下灼灼生辉。
姬公尖的柿子,是大自然馈赠的深秋珍馐,更是村民们世代守护的“红色庄稼”。这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山地气候让柿子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了充足的糖分,也孕育出了与众不同的风味。每到霜降过后,便是柿子成熟的时节,也是姬公尖最忙碌也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动了起来,男人们背着竹筐,扛着长长的竹竿,踩着晨露走进柿林。他们踮着脚尖,将竹竿伸向高处的枝头,竹竿顶端的铁钩轻轻一勾,熟透的柿子便“噗通”一声落入筐中,红得透亮,沉甸甸的。女人们则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忙碌,将摘下的柿子仔细分拣,完好无损的鲜柿摆在竹匾里晾晒,磕碰的果子则用来制作柿饼,孩子们穿梭在大人中间,偶尔偷偷拿起一颗软柿,剥开薄皮吮吸甜汁,嘴角沾满红色的果肉,笑得眉眼弯弯。
柿子的处理,藏着姬公尖人代代相传的智慧。制作柿饼是村里妇人们的拿手绝活,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首先要将柿子去皮,用特制的铁刨刀轻轻一旋,薄薄的柿皮便顺着刀刃滑落,露出金黄的果肉。去皮后的柿子要整齐地摆放在竹架上,接受阳光的晾晒和山间清风的吹拂。白天,女人们会不时翻动柿子,让每一面都能均匀受晒;夜晚,便用塑料布将竹架盖好,抵御山间的寒气。大约十天半月后,柿子的水分渐渐蒸发,果肉开始收缩、起霜,原本饱满的果实变成了温润的柿饼,表面裹着一层洁白的柿霜,那是糖分凝结的精华,也是柿饼最珍贵的部分。老人们说,柿霜越厚,柿饼越甜,咬一口,软糯香甜,带着阳光的味道,甜而不腻,余味悠长。
除了鲜食和柿饼,姬公尖人还把柿子做成了各种美味。将柿子去核,填入糯米粉,蒸熟后便是香甜软糯的柿子糕;把柿子榨成汁,加入面粉、鸡蛋,煎成金黄的柿子饼,外酥里嫩;更有心灵手巧的妇人,用柿子汁浸泡糯米,酿成醇厚的柿子酒,酒色琥珀,入口绵柔,带着淡淡的果香,是冬日里暖身的佳品。从前,柿子是姬公尖人补充能量的重要食物,漫山的柿树就像“铁杆庄稼”,不用精心施肥,不用刻意照料,年年都能硕果累累。灾荒年月,是柿子救了不少人的命;丰收时节,柿子则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也是走亲访友的佳品。村里的老人常说:“姬公尖的柿子,是救命果,也是幸福果,靠着它,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姬公尖的柿子,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更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与情怀。在外打拼的游子,每到深秋,总会想起家乡的柿林,想起母亲制作的柿饼,那抹甜甜的味道,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姬公尖的柿子渐渐走出了大山,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品尝。红彤彤的柿林成了网红打卡地,晶莹的鲜柿、温润的柿饼、醇厚的柿酒,通过电商平台运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尝到了姬公尖的甜蜜。村民们也借着柿子的东风,办起了农家乐,用柿子做的特色菜肴招待客人,日子过得像枝头的柿子一样,红红火火。
深秋的风渐渐凉了,姬公尖的柿树依旧果实累累。那漫山的红色,不仅是秋的盛装,更是希望的象征。它承载着姬公尖人勤劳质朴的品格,见证着村庄的变迁与繁荣。站在柿树下,望着枝头那一盏盏“红灯笼”,忽然明白,这姬公尖的柿子,早已不只是一种水果,它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乡愁的寄托,是一代代人传承不息的生活味道,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愈发醇厚的芬芳,温暖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