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5000年文明路,不仅写在一座座文明的集结地城镇乡村,也写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大沙漠、深山远水乃至鸟不拉屎的极地绝境。可以说,涉足西域旅途,每触碰到一条铮铮丝路,都会让人浮想联翩,仰视间,满天都是花雨飘飘。许多地方固然可以略去,但写满风起云涌、金戈铁马入梦来的河西走廊,却不可省略。
西域之行往还都要经过千里迢迢的河西走廊,它有如大自然打造的一部页码无限的历史长卷,一路上它总是孜孜不倦在我们的眼前翻阅着一页又一页“沧海桑田”。直觉即表达。是的,凭直觉,茫茫天际的河西走廊给我的印象就是大自然留给人世间的一个超长度展厅,你可以从中深入阅读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从先秦时期的马家密文化、齐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佛教的长驱直入一直到民国的乱世风云,河西走廊都给你做足了答案,其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抑或材料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河西走廊就是一部读不完的历史大书!可不,从文化上放眼看去,河西走廊堪称大自然挥笔定型的一部有密度、有弹性,又有质料感的鸿篇巨制,它的文体可以既是诗、散文乃至报告文学,同时也不乏小说文本的叙事情节。当然,更为得体的文体当首推历史散文。
历史文化厚重,外在地理形态却又恢宏大气,既拥有宏观的无限,又拥有微观抑或文化层面的无量。在旅游专列上所见,毕竟是有限的,殊不知千余公里的茫茫长廊,肉眼所见不过就是一种匆匆过客的感觉,岂能尽睹千余公里长廊的无数“硬件”与“软件”?不过对于笔者,它的“硬件”与“软件”都写在了走廊的路上,如果要加以概括,那就是:丝路就是接力棒,风骨犹在看路忙。
任凭专列在铁轨上癫狂而行,我始终依窗远眺、一双“贪婪”的眼睛不闲着左顾右盼,甚至希望目光能越拉越长,能目及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千余公里河西走廊的每一条遗失的路。有的路或许真的遗失了,但路的精魂却把风骨当成遗产留在了历史的天空。殊不知,在这一带的历史演义中,先秦、夏商、两周、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每个朝代的更替与兴衰所发生的“一千零一夜”都浓缩在河西走廊这个“镜像”里。
这条路既然已被风骨浇铸,我们就要把这种风骨发扬光大,使其日新月异,从而让世界上每一个懂得中国丝绸风骨的人,都乐于为当下正在崛起的一带一路吹响集结号。幸运的是,路就在脚下,只要迈开双脚就能见到彩虹,再也不需要任何一方流血了。
西域之行就是一个读路的过程,西域也是个容易让人做梦的地方。最容易梦见的不仅是西域的历史文化,还有深深定格在我记忆里的路,那些路上不仅写满了丝绸,也写满了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