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每日电讯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在安徽、黑龙江、湖南等产粮大省看到,“高素质”农民队伍活跃于田间地头,“高科技”新把式赋能粮食增产,“高效能”新招妙招助力节粮减损……希望的田野正在一次次“攀高”中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稻子倒伏多,割台要放低些”“这边地潮,小心陷车”……近期连阴雨天气来袭,趁着短暂放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种粮大户程夕兵和他的女婿周地帅,一大早就开着收割机下地,抢收稻谷。走进程夕兵家的农机大院,烘干中心正在“吞吐”新收的稻谷,一旁高约3米的“电气化智慧育秧中心”玻璃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向里望去,形似立体停车场的育秧床一字排开,一台硕大的机械臂静立一旁。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收”,2023年以来,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中,安徽在省一级层面和多个地市成立新农人协会,将程夕兵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育”在一起,助力提升农民专业素质。
“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不断探索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去年7月,滁州市新农人协会揭牌成立,如今已有会员500多人,平均年龄45岁,主要覆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农业骨干。”滁州市新农人协会秘书长、“90后”种粮大户平东林说,他们不仅组织各类专业种粮培训,还帮会员集采农资、分享经营信息、传播先进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