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鸣清音  
何处是故乡  
下一篇4 2025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秋虫鸣清音  

方华
 

“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秋日虫鸣,是大自然的一曲天籁,那或清脆悦耳,或轻柔悠扬的鸣唱,让人赏心悦性,涤虑澄怀。

秋日鸣虫种类很多,最惹人喜爱的,当是蟋蟀、蝈蝈、油葫芦,三者被并称为中国“三大鸣虫”。

三大鸣虫中,蝈蝈的鸣唱特别清亮婉转,抑扬顿挫。人们喜欢把捉到的蝈蝈关在用竹皮儿或高粱篾编结的小笼中,挂在窗前檐下或藤架下,一边聆听它好似不知疲倦的歌唱,一边观赏它那翠绿的衣冠以及用前爪梳头洗脸的有趣动作。

蝈蝈有一对修长健美的后腿,极善弹跳。幼时,在山坡草地听到蝈蝈的歌声循迹而去,往往还未伸出小手,察觉动静的蝈蝈已止声敛息,撑起双腿一跃,便飞落到远方。等风平声静,它又在另一丛草叶间唱响秋天。

电影《末代皇帝》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1908年,宣统登极大典,年仅三岁的他在万岁万万岁的高呼中茫茫然,竟在群臣中跑来跑去。当他发现了爬附在一大臣官袍上的蝈蝈时,一下子露出天真的笑容。他将那只相伴寂寞的蝈蝈藏在了金銮殿的龙椅下面。五十九年后,已是平民身份的宣统,又出现在故宫,为了向红卫兵们证明自己曾是这里的主人,他从金銮椅下掏出了那只落满尘埃的蝈蝈笼子。令人惊奇的是,几十年沧桑巨变,笼子里依然有一只蝈蝈,并振翅鸣叫。虽然这是艺术家的神来之笔,但此蝈蝈已非彼蝈蝈,令人感慨万千。

秋天的另一歌唱天才油葫芦,模样很像蟋蟀,普通人一般难分清。记得小时候捉油葫芦,也仅从它“句——油、油、油”,或“叽、叽、叽”的叫声来区别。年少时,油葫芦捕捉到的很少。或许是物以稀为贵,据说,古时候,能怀中揣着一个做工考究的葫芦,里面有只鸣叫的油葫芦,往往是身份高贵的象征呢。

最受大众喜爱的秋虫当然是蟋蟀。蟋蟀不但鸣声婉转动听,且勇武善斗,相对于蝈蝈、油葫芦也易寻觅捕捉,有“天下第一虫”的称号。蟋蟀俗称蛐蛐,古时也叫促织。记 得少时读蒲松龄的《促织》,开篇即为:“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由此可见明清之时好此戏之盛。

唐时,“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储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中国赏玩蟋蟀之风,可见其源远流长。

秋虫中,最有文化韵味的也为蟋蟀。《诗经》中有“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此时的蟋蟀是感时应候的歌者。而在《国风·蟋蟀》一诗中,“蟋蟀在堂,岁聿其逝”的复沓吟唱,分明是在感叹岁月的流逝了。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虫之音可以说是秋天的一个标识。而听秋虫呢喃,在特定的情绪和背景下,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味和文化象征。

入秋,天渐寒,对于小小的鸣虫,生命也将走到尽头,其鸣极易让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触景生情。于是,思乡、怀旧、留恋、哀怨成为秋虫之音里的重要命题。在凄清萧索的心境下,多的是“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的叹息,概因悲秋者自此生兴,正所谓:“逆旅愁听,鸣蛩四壁;欲解寒衣,萧然泪滴。”

“鹤警人初静,虫吟夜更幽。”其实,秋日赏虫,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所谓“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当是玩虫的最高境界。

稍有点年龄的人,在其少时无不有捕捉秋虫之经历,也无不享受过秋音啾啾入耳之天籁。然而,越来越城市化的生活让我们越来越远离泥土乡野,喧嚣的市声掩盖了呢喃秋音,那草叶间小小的精灵在满目钢筋水泥的城堡中已是难觅身影。

秋日赏虫,恐不单单是古人所云的“闲人之韵事”,我想,它多少也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的意趣与情怀吧。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