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虫鸣清音  
何处是故乡  
3上一篇 2025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何处是故乡  

李丽鑫
 

在我看来,一个有故乡的人是极幸福的。故乡就像一棵大树,根部为你输送了生命之源,枝干撑起了你的脊梁,树冠为你遮风蔽雨,她还是你永恒的精神家园。一千三百年前,唐代大诗人崔灏在几经漂泊后,登临黄鹤楼,感慨万千,写下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千古乡思绝唱。诗人对故乡的那种惆怅、落寞、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可我却觉得他还是富有的,因为故乡是一个人精神上的乐土,即便在人生的路上输得再惨,故乡是永远不会嫌弃你的。最怕有人问我,你的故乡在哪里?我也千百次地问自己,何处是故乡?

巴渝大地上,一个叫开县的地方,注定在我出生之时,就永远固定在我的祖籍一栏。人生中填了不计其数的表格,年龄在变,而祖籍开县却依然如故。严格地说,开县是父亲的故乡,父亲是个孤儿,只有一个哥哥,17岁那年,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出生人死。回国后,又经历了人生许许多多的变故,也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这一别就与故乡相隔了50多年,维系着我们与开县的红丝带,是大伯一家人。在我印象中,开县很偏僻且很穷,大伯不识字,每次都请别人帮忙写信给我们,每封信必是要钱,说家里又遭灾了,没有饭吃了等等。尽管那时我家也不富裕,但母亲总是及时地寄出钱去,并把一些衣物同时打包寄给他们。开县于我,熟悉而陌生,我无数次地在表格中填上它,可年近不惑,我依然与它未曾谋面。我曾问过父亲,离家半个世纪了,你还想家吗?父亲的目光看了看故乡的那个方向,用他依然不改的四川话说:“想。”

茫茫三秦大地,广袤而厚重,黄土地虽然并不富饶,但却造就了陕西人民的质朴与善良。在秦岭脚下,一个叫兴平的地方,是我的出生地。它虽然离西安市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但它远没有西安那种繁华。最高的建筑只有两层楼,中心区是一条不足一百米的大街,叫东方红大街。大街上只有一个商店叫东方红商店,商店里的货架上大多数时候都是空空如也,只记得有一次,货架上突然多了两个浑身上下长满棱角的怪异的东西,也许是无人知道它是什么,它愈发显得神秘而高贵。几乎全城的人都去“朝拜”了它。因为价格高得令人咋舌,最终无人问津,眼看着那个东西变黑变烂,被扔掉。后来有一个走南闯北的人说,那东西是一种产自南方的热带水果,叫菠萝,味道好极了。

也许是来自于童年的这个遗憾,现在,一到菠萝上市季节,我总是狠狠地买上几个,并对儿子说,多吃点,妈妈小时候是吃不到的。那时,唯一的娱乐来源,就是路边挂在电线杆上的戏匣子,里边放着秦腔,如遇下雨天,那秦腔煞是凄苦。童年的生活是苦的,但那里的人们非常纯朴,从不欺我们是外乡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对面的老乡家在石磨上磨完辣椒。总是把最香的辣椒油故意地落在石磨上,我们这些孩子,便拿着玉米面窝头,飞奔着去蘸辣椒油,那个香啊!8岁那年,父母的单位又要迁移,我第一次有了离别的不舍,当火车轰隆隆地向东进发时,一个头裹白羊肚手巾、唱着陕北民歌,在秦岭脚下放着一群羊的老农,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直到多年以后,我在一本书中看到,唐代时,赐死杨贵妃的地方叫马嵬坡,即今天的陕西兴平市,我不禁大愕。

沧州,这个位于燕赵大地渤海之滨的小城,贫瘠而传奇。古时,这里是重刑犯发配的地方。果不其然,沧州基本上都是不长草木的盐碱滩地,每至春天,大风裹挟着飞沙走石,一路横扫,有时人都站不稳,记得母亲总是告诉我们,如果路上风太大,赶快坐在地上,就不会被风吹走,现在,我知道了,那叫沙尘暴。也许是历史的原因,沧州是中国的武术之乡,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全校学生课间操都是打少年武术自选拳。沧州人尚武,也颇具武侠精神,为人豪爽,大街上经常看见刚才还要“拔刀相向”的两个人,没一会儿却勾肩搭背地相约着去喝酒,买菜时问菜价,必定回答你的是“十块钱8斤,五块钱4斤”,极少看到谁手上只拎着两棵葱三头蒜的。你只要是到了沧州,沧州人的热情一定叫你觉得“虽是他乡胜似故乡”。直至现在,虽走过了许多地方,我依然认为沧州人是最爽快的。沧州,这个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的故乡,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

俗话说,金榜题名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而我便是在北京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那是我人生的黄金时期,那是我青春飞扬的片段,那是我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学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丰富了我的知识。宿舍里8个女生来自于8个不同的省份,南腔北调,很是热闹。大学生活是快乐而单纯的,也许是快乐的事情太多,当时光流逝时,往事已模糊不清,只有第一次去看天安门升旗的镜头,让我铭记在心。那时,我们宿舍8个女孩刚刚来报到第三天,首都北京、我的大学、陌生的同学,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兴奋。来自内蒙古的女生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到天安门广场上看升旗。此话一出,顿时赢来其他7个女生的赞和。说干就干,第二天凌晨4点,我们就出发了。因为那时公交车6点钟才有,而从我们学校到地铁站还有十几公里路。记得当时天还不亮,满天的星斗,为了壮胆,我们8个女孩一路唱着歌一路半走半跑着,终于在早晨6点之前赶到天安门广场上。当庄严的国歌奏响、猎猎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有眼泪从我们的眼中流出,如今,大学毕业已经几十年了,同学们遍布五湖四海,不能常见面虽是遗憾,但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无论去哪个省都有人管饭吃。

同学们都说我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一年,为了执守我心中的那一份情感,为了兑现那一句承诺,我放弃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来到了合肥。这里,我没有同学,也没有老乡,除了爱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生命又丰润起来。我发现,合肥是一个温润的城市,没有大都市的高高在上,没有小城市的封闭拘谨,有的是随意和谐,你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无需被动地赶时间、赶时尚,也不需攀比金钱与地位。在这里,我有了朋友,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我喜欢这个城市。

一晃在合肥已经十几年,也许一生漂泊惯了,不知道我以后会不会再漂泊了。每当有人问我是什么地方的人,我总是茫然地说“四海为家”。何处是故乡,始终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看到唐代王维的一句诗——人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