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门发张表,每个人填写个人信息,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籍贯和联系方式,我的,爱人的,孩子的,父亲一栏跳过,十年前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亲,王翠兰,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多少?不知道!
中午时,弟妹从微信中传来母亲身份证照片,342322194503183623,填进表格,再次端祥照片,泪水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样跑个飞快,无拘无束,任性又恣意。
19450318,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母亲出生在江苏泗阳县一个农民家庭,上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因为外公在兄弟中排行老六,最小,于是母亲也成为王氏家族那辈最小的孩子。三年后,外公被抓了“壮丁”,押去淮海战役前线,没多久,溜了号,加入了解放军队伍,因为能识文断字,被一位团长看中成为通信员,决战中用身体挡住了射向团长的子弹。部队南下,外公选择了留下。1988年春夏之际,一辆小宝车(那时乡亲们称小轿车)开到家门口,团长的女儿终于完成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替我找找当年那个替我挡子弹的战士。遗憾的是,外公在头年的夏天去世,听不见,也看不到。
每当读到有关外婆或奶奶的文章时我都特别上心,特别感动,因为我从未享受过那样隔辈的爱。母亲九岁时外婆去世,父亲三岁时成为了孤儿。1958年,母亲成了父亲的童养媳。1960年,三姑奶带着我的母亲和父亲逃荒讨饭至安徽来安县,这才有了母亲身份证上342322这六个数字。同样,这组数字也不是父亲的,江苏省泗洪县屠园镇范庄才是他的故乡,也是我的老家,祖祖辈辈居住生活的地方。
342322194503183623,母亲的身份证号码。虽然只是一组数字,却始终像一个温馨的家,随时召唤远在扬州的姐姐、宁波的弟弟以及合肥的我,投入她那温暖的怀抱。
擦去泪水,收起手机,才发觉国庆中秋长假近在眼前,而那些曾经相聚的日子却历历在目。33年前的冬天我参军去了北方,15年的军营生活探家屈指可数,离开部队后的每个节日必回父母身边,只是2015年11月1后,迎接我的,只有母亲那孤独的身影,那期盼的目光,还有我那无尽的眼泪。
母亲在,家就在。虽然知天命已过四载,但在母亲的眼里,依旧是个没长大、不懂事的孩子:“伢,国庆节回来。好好好,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泪水再次模糊双眼,心里却像吃了蜜一样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