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开江县城区有一个小巷名叫“建设巷”,小巷中有一道“亮丽风景”——阵阵吆喝声顺着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晨曦初露,厚重的雾气尚未散尽,大家还睡眼朦胧时,便传来一阵阵响亮清脆的女高音:“卖豆皮、豆腐、豆花喽,快来看、快来选!”一路吆喝,欢快诱人、满巷清香。这别有韵味的叫卖声,开头那个“卖”字便以极高的音调一下冲到群山之巅,而后又突然落了下来,伴着一个有希冀意味的“选”字收尾。仿佛此时一切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浸泡在清脆婉转的吆喝声中。随着新鲜豆花的清香飘来,邻家的调皮小孩开启了美味的早餐之旅。这吆喝声也由远及近,再由近至远,最后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小巷出口,余音绕梁之感不觉浮上心头。
中午,家家户户准备开灶做饭,而那辆三轮摩托“轰轰轰”的马达声响必定也会穿街入巷,如期而至,紧接着就传来了皮肤黝黑的汉子富有磁性的吆喝:“修煤气灶,修抽油烟机!”这浑厚的男中音一响起,有需要的前邻后坊们总会像商量好了似的,一起出动将修理师傅团团围住,仿佛遇到了“救星”一样,争先恐后地将师傅请进自己家,噼里啪啦一阵响后,主人家洋溢着笑脸,一个劲地称赞师傅手艺好。忙完了这几户,维修师傅又吆喝了几嗓子,便去揽下一桩生意,在那声声吆喝的映衬下,一时间小巷美味飘香,温情满满。
下午三点多时,巷子里又会响起一位老大爷蹬脚踏车的“嗒嗒”声及“乓乓乓”的敲打旧式秤盘的洪亮响声,随之而来的是老大爷苍老低沉的吆喝:“收旧报纸、硬纸壳、饮料瓶子哦!”这是居住在城郊低矮潮湿瓦房中的老大爷,走街串巷来收废品,听到这明亮欢快的敲打声,大家就会将旧报纸、不要的硬纸壳、喝完了的饮料瓶子拿出来,招呼老大爷来收,其间或缺一两秤,或少付几角钱,街坊们和大爷也从不计较,体力活,辛苦钱,不容易。有时老大爷已收满了一整车废品,蹬车返回时,忍不住还要敲打几下秤盘,高兴地哼起小调,待一两位行动迟缓的巷邻将废旧物品整理好急忙撵出来时,只空留阵阵余音在小巷回荡,这韵味像极了苏芮演唱的《酒干倘卖无》,让人无限感慨。
到了放学时分,小巷里就更热闹了。卖卤鸡蛋的小商贩在小巷里扯着嗓子大声吆喝着:“正宗卤鸡蛋,一块钱两个,味道好得很!”一边招呼着,一边去追赶刚放学进入小巷的学生,渐渐地他的小摊上就聚来一群想解馋的学生,旁边卖串串香的见此情形也不甘示弱,三步并作两步地快速追来,干脆开着小喇叭,复读机似地打着自家广告:“卖串串香、好香好香的串串香,快来买快来买喽!”想在这“黄金”时段分得“一杯羹”,惹得卖卤鸡蛋的小商贩打趣道:“伙计,你可以哦,抢我生意嗦?”短暂玩笑后,又各自忙起了自己的小生意。
晚饭之后,喧闹了整个白天的吆喝声逐渐消停下来,整个小巷,在小孩子你打过来我追过去、左邻右舍你一言我一语说天谈地,家庭里亲人之间或吵闹或温情的话语间,归于寂静,回到了它质朴、素雅的样子。
听闻有的地区已准备将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收集整理,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我说,这小巷里的吆喝声,句句地道、韵味十足,虽不算动听,却很接地气;虽难言高雅,却是鲜活的市井味道,道出了真实的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