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其字拆开之意乃“可人之草也”。荷花除了叫莲花外,还被称为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芸、泽芝、水旦、水华、玉环、火炬、大红袍、艳阳天等。由于人们对其爱之深,所以历来诗词歌赋咏之颂之品之颇多,借荷抒情咏志表意达理者甚众。
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集芙蓉以为裳”。魏晋时的曹植以荷花的美形容过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唐朝的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他的《折荷有赠》写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白居易则描绘了荷花不轻不慢,不容亵玩的品格:“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另外,还有不少诗人根据荷花四季不同的神韵而咏之品之。宋朝杨万里可称咏荷的大家,《小池》诗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把春荷之俏写得入木三分:看,那刚从水中探出头来的尖尖的嫩绿荷叶,直立水面,是那么纤巧、嫩生和骄俏;一只黄绿相间、拖着竹节细身的蜻蜓,平展着透明的四翅,轻盈地落在荷叶的尖端,是那么悠闲恬静和富有生机。两者动静结合,使人感到无限清爽和愉悦。
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一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夏荷之盛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在诺大的西湖上,形如伞盖的荷叶密密匝匝,覆盖水面,倾湖皆碧,与湛蓝的远天相接;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娇艳。写秋荷者,莫若元代文学家刘因的七律《秋莲》:“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此诗道出了在大自然无情的摧残下,秋荷枯衰的身形,虽然仍是亭亭竖起,却瘦弱无力;影固如此,香更微淡,杳杳飘散,又有谁知?虽然面临艰难处境,已“翠减红销”,但荷决不低头绝命,仍要与大自然抗争,留下“青青的莲房”,以延续生命,全其晚节。这是何等坚毅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啊!
写冬荷的不多,元朝无名氏一曲《南吕·干荷叶》,勾画出冬荷之枯。曲云:“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飘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秋江上。”此曲未免将冬荷写得黯然神伤,倒是李连才的摄影作品《冬荷》,留住了残荷“衰而不败,枯而不竭”的神韵。李广桐为其配的《冬荷》诗,“昔日风光自不谈,低头折腰度冰寒。待到来年春好日,独占碧波开新颜。”(此诗见《泃阳诗词》第一集),更写出了冬荷的埋头不语、抗争冰寒、韬晦养锐、蓄势待发的顽强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看后使人增强了不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荷不仅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荷又通身是宝,造福人类。其根、茎、叶、果均可入药,有补脾养心、固精止泻、清火排毒之功效。其茎(藕)、实(莲子)还是上等食品,不仅可单食,亦可与其他食品匹配制出多种美味,是宴席上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