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秋韵  
村庄里的古树  
品荷
下一篇4 2025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河秋韵  

查鸿林
 

秋光漫进三河,古镇的肌理便浸满了温润的诗意。早晨的阳光从临街的木楼檐角漏下来,在青石板路上投下长短不一的光影,挑着担子的商贩走过,农家菜蔬带露的甜香,混着石板缝里泥土的清润,就成了秋街最鲜活的气息。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还是比较喜欢三河街的秋天,这是其他季节所不可比拟的。

早年的三河街,菜市场大都是骑路经营,清早以一个圆点为中心,随着钟表指针的顺延,市场像摊大饼一样对外蔓延,但不同街道市场的经营相对都有个性化。比如南街菜市场水产品和草市较多,东街菜市场牛羊肉和家禽牲畜交易居多,西街菜市场则以蔬菜和各种腌制小菜、早点小吃居多。是天然形成还是有人为划定因素,不太清楚。后来我想大约与自然条件有关,东街接壤的舒城县一个村大多数人家从事牲畜屠宰,西街接壤的本镇下拐村有个蔬菜队,南街接壤有几条岔河水面较多。秋天的街上,驱走了炎夏的燥热,显然热闹许多,人气很旺,摩肩接踵。

秋天的三河街,蔬菜比其他季节要丰富多彩。此时,秋韭菜、秋菠菜、芫荽、青红椒、萝卜菜、茼蒿、扁豆、大青豆,各种瓜果应有尽有,单白菜就有鸡毛菜、棵白菜、黄心乌、大头青、圆杆白、卷心菜等十来个品种,让买菜的妇人们眼花缭乱。这些施农家肥长大的菜,不仅味美放心吃,还是妇人们喜欢腌制的对象。妇人们对腌制小菜情有独钟,圆杆白洗净晒干,用熟菜籽油和姜、红辣椒、蒜子、韭菜放在一起,制成香白菜堪称一绝;萝卜菜洗净与青椒、韭菜一起腌制清香扑鼻;红辣椒与蒜子、白糖、明矾一起搅拌脆嫩鲜美;萝卜晒干与五香粉、熟油、姜蒜制成萝卜干爽口怡心;酱泡鲜姜五味俱全;等等小菜,丝毫不逊色于大鱼大肉,是三河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应景下饭小菜。更有一些应季菜也挤进街头,山芋杆、南瓜头、鸡头杆、菱角菜等等,都是一年一季的菜品,其味更是独树一帜。尤其是菱角菜,除去叶,根、茎等都可爆炒或者腌制,市面上难觅其踪影,大多数人不觉其味美。

秋天的三河街,水产品更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龟鳖鳅鳝、鱼蚌虾蟹,大的小的,肥的瘦的,一个个活蹦乱跳地躺在竹篮里、小盆里、水桶里,身上还粘着水草、浮萍,让人好生喜欢。妇人们挎着菜篮,躬下身子,精挑细选,扳着斤两,互议价格。付款后,笑盈盈满意而归。罕见的巢湖三白,白丝鱼、白米虾、白银鱼,在这里也是寻常之物。白丝鱼不仅清蒸鲜美,腌制起来与酱椒油同蒸比清蒸更下饭下酒;白米虾炒青椒一直是三河人的拿手好菜,做虾糊更是一种创意,如今成了名扬大江南北的三河美食形象代表;通体透亮的白银鱼珍贵少有,银鱼潽蛋、煲汤都是一绝,三河人喜欢把泥鳅般大小的银鱼叫面鱼,市面少见,与鸡、鸭、鹅同炖,其味相得益彰,口舌生津。

秋天的三河街,应时农家零食香飘街头巷尾。乡民们把刚从土里刨出来的山芋、花生,以及从水中捞上来的菱角、老藕、鸡头米,烀熟了,装进水桶里,用荷叶遮盖,上面再盖一层棉絮布保温,悠悠地挑到街头售卖,很是抢手,大人小孩都喜欢。很多人都不认识的鸡头米,三河人能把它当成瓜子来嗑,一嗑都是完整的仁,有位乡下老人一边售卖鸡头米,一边自编顺口溜,“老太婆下水挖的,丫头们灶台烀的,老头子上街卖的”,生动形象。同时挑到三河街头的还有硕大的石榴、红彤彤的柿子、黄橙橙的枣子、青丝丝的甘蔗,给三河的街面带来了农家丰收的喜悦。

暮色渐浓时,小南河上的灯笼亮了起来,红灯笼随着造型迥异的古桥都映在水里,跟着流水轻轻晃动。古镇的秋夜是静谧的,只有秋虫呢喃和吱呀橹声,还有巷子里传来的零星笑语。徜徉在青石板街上,秋风拂面,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只想把这三河秋韵,揣在心里,慢慢回味。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