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文心互见” 安徽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第一期暨苗秀侠长篇小说《庄台 庄台》新书分享会,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阜阳市文联、阜阳市作协、阜南县文联、阜南县作协协办。这座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为魂的纪念馆,与书中描绘的庄台故事相得益彰,为活动赋予了厚重的地域文化底色与精神共鸣。
勾勒一部鲜活的淮河地域文化志
长篇小说《庄台 庄台》是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奋进新征程,书写新史诗”主题重点扶持项目。为打磨这部作品,作家苗秀侠曾多次深入蒙洼蓄洪区,沿着王家坝大闸周边的庄台走访调研,与当地居民促膝长谈,收集了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
书中以蒙洼蓄洪区为地理坐标,以庄台70余年的沧桑变迁为主线,将目光聚焦于庄台居民的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从蓄洪时的紧急撤离到灾后的重建家园,从传统农耕生活的坚守到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探索,苗秀侠用充满诗意的文字,细腻勾勒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图景。作品中,自信自强的庄台百姓、极具辨识度的淮河文化符号以及淮河女儿们在苦难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奉献,共同构成了一部鲜活的淮河地域文化志。
现场多维解读作品文学价值
上午10时,研讨会在纪念馆一楼报告厅启动。在分享环节,现场的众多作家、学者分别从艺术特点、生态文学属性、出版历程、文本创新等角度解读作品,一致认可其对淮河文化挖掘与传播的价值。
《十月》杂志原主编、十月文学院执行院长陈东捷认为,小说以淮河治理为背景、庄台为切口折射中国乡村变迁,纪实性突出、人物塑造饱满,为主题创作提供借鉴;《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指出,作品融合思想性与艺术性,借典型人物与特殊地域勾勒 “抗洪简史”,实现历史、地域与人的统一;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原主席许春樵肯定其 “下沉性主题写作”,认为书中乡土化语言展现淮河百年变迁与庄台人奋斗精神,同时提出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的优化建议。
本书作者苗秀侠坦言:“是他们的故事与精神,支撑我完成了这部作品,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坚韧的淮河儿女”。
实地探访真实“庄台”
当日下午,参会人员开启实地探访之旅,走进王家坝纪念馆、郑台孜庄台与张晓凌美术馆。在王家坝纪念馆,众人通过珍贵实物、图片与影像资料,重温蒙洼蓄洪区的历史变迁,深入理解 “舍小家、为大家” 的王家坝精神形成过程;在郑台孜庄台,参会者走进村民家中,亲身感受庄台百姓的真实生活场景,触摸书中描绘的 “庄台肌理”,让文字里的故事与现实场景形成深度呼应。
作为 “文心互见” 安徽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的首期活动,此次研讨会不仅深度传承淮河文化千年文脉,更彰显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