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淬炼与生命驿站
院子  
诗词
下一篇4 2025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活淬炼与生命驿站
读王运慧散文集《梦回额济纳》
周玉冰
 

王运慧的《梦回额济纳》由线装书局出版。质朴且灵动的文字里流淌着岁月感怀与生活咏叹。幼年时,王运慧随父母在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的东风基地度过整整十年时光。沙漠、戈壁、草原、湖泊、古迹,赋予这片大地浓郁的传奇色彩。这部十六万字的散文集,以额济纳为地理原点与心灵磁场,折射出作者对生命、自然与文化的深情叩问。

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总令人魂牵梦绕,多才多艺的王运慧更是如此。作品中有她对沙枣的刻骨铭心记忆、对胡杨的精神礼赞。她满怀深情地写道:“童年的梦是枕在沙丘上做的,大漠风景重重叠叠,叠进我的梦,拂不去的乃是那戈壁的风啸。”

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对西北边陲风物的深情描绘,更在于将个人生活印记升华为普遍的生命感悟。六岁时初遇沙暴的惊心动魄,是全书最具张力的叙事核心之一:天地骤暗,沙丘如发疯的巨人般奔涌,沙枣树在狂风中扭曲得狰狞。当额济纳河在绝望尽头浮现,其意义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一种救赎象征:既是滋养绿洲的河流,更是抚慰心灵的精神甘泉,是作者的情感纽带。因此,作者称额济纳为“沙漠的驿站”。在都市生活多年后,童年的所有记忆碎片,在深情中重新锻打,最终凝结为王运慧的生命徽章——这恰是书名《梦回额济纳》最深沉的注脚。

王运慧长期从事教育、文化、新闻宣传工作,还曾任政府公务员、国企高管。阅历丰富使得这部作品的笔触也不限于沙漠腹地。从梵蒂冈的艺术圣殿到景德镇的瓷韵流光,从凤凰城的边城遗韵到婺源村落的静谧古意……“人在旅途”篇章展现了她的文化视野与审美自觉。

“岁月静好”一辑是她对生活中人与事的咏叹。“你在水一方的模样,你带给我的灵感,你的清澈单纯的笑声,还有那远去了的优美琴声,依然在耳边响起……”这是她对小学挚友的深情怀念。《凑菜》《照片里的微笑》等篇目是她任记者时的生活速写,勾勒出纸媒时代的鲜活印记。

王运慧长于绘画。“艺海拾贝”篇章里,有她的艺术见解,也有艺术大家的风神描绘。刘开渠、梅纯一、蒋连碪,在她精炼的文字下,形象丰满传神。

王运慧的文字简约而有况味。她写春日:“林中的小树吐出淡绿而湿润的舌尖,在春光柔和的光环里,微醺摇曳。”其物我交融、含蓄蕴藉的笔法耐人寻味。她写母亲则质朴自然而情感真挚深沉。《母亲的素手》的温柔内敛、《粗茶淡饭》的朴素节俭,故事可感可触,行文中可见母亲对王运慧影响之深。

末篇《阳台上的花》,可视为一种生存意志的倔强特写与隐喻。在“没有悠闲心态侍弄花草”的现代性倦怠中,儿子的纯真愿望成为一束光。用吊兰换来的七朵太阳花,单薄花瓣在“炽热阳光中微笑”,瞬间勾连起额济纳沙丘上的胡杨意象。看着花儿绽放时,“生活是如此美好”的顿悟,或许是作者这本散文集想表达的又一主题。

作品的封面油画与书中插图都是出自王运慧之手,与文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因此,捧读这部作品,能感受到艺术与文学的互文共振,共同构筑起丰厚意蕴。

风沙中淬炼过的心灵,更能在时代洪流中深切体悟生命力量。《梦回额济纳》的魅力,正在于王运慧将个人记忆与情感深凝结为精神矿脉,让读者品咂生活的千般滋味。无论是千年的胡杨、悲壮的沙鸟、救赎的弱水,还是旅途中的风景、共事的朋友,皆为大千世界不同切面。作品告诉我们:岁月流逝、万物变迁中,当以坚韧为桨、感怀为罗盘,穿越生命戈壁,抵达那片属于自己的心灵绿洲。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