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8月6日报道 发展优势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今天的中国,各区域均有战略叠加。发挥战略叠加优势,成为“十四五”时期各省份高质量发展的亮色之一。
一度被称为“不东不西”的中部省份安徽,新时代成为战略叠加优势省份,去年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过去10多年连续迈过4个万亿元大关,外贸规模、创新能力均强势进位。今年上半年,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去年汽车产业链企业营收突破1.5万亿元,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增速,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作为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决定大国兴衰。产业体系如何现代化?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换挡提速”,深刻表明“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落实总书记“三地一区”的战略擘画,安徽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正是从大处着眼、在要点落子的匠心独运。
“作为外地人看安徽,这里工业基础好;作为行业人看合肥,产业点线连成面;作为企业人看发展,这里不缺人才。”“相较于其他城市,一辆整车从合肥发往全国,物流成本下降了不少。”在企业家眼里,安徽有诸多独特优势。
有领导干部回忆:“多年前,第一次参加长三角政策对接会,大家发言后,原先准备的发言稿大而全,没敢照着念。”沪苏浙的相关负责人谈具体项目、解决难题,都是干货。
省一级创新形成上百个制度成果,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六安与上海松江区共建产业园,滁州南谯区和南京浦口区一体布局集成电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
2023年7月,安徽省成立省汽车办,不增一个编制,实体化运作。
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施行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优化省内产业分工布局,搭建汽车产业供需对接平台,避免无序竞争,增强产供链韧性。
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面发展,集聚7家整车企业、3000多家规上零部件企业和1700多家后市场企业,构建汽车产业全链条。
“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总书记对安徽的明确要求,彰显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的系统思维。
新征程上,各区域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变战略优势为发展胜势,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