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一群身穿印有“天宝物华”字样工作服的安装工人正冒着酷暑,一丝不苟,安装着自己亲手制造一扇扇精美而庄重的沉甸甸铜门……谁曾想到这批安装工人,居然来自合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天宝物华(合肥)园区。工人的领导名叫施道权。了解他的人都知晓,他是一个地道农家子弟。上世纪90年代,他告别肥西老家,孤身一人到北京打拼创业。并于2008年在北京丰台创办一家专营制作铜门窗的装饰企业,且在业内小有名气。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施道权有幸结识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著名教授陶如让先生。陶老是合肥人,一直从事工艺美术教育,曾是著名美术大师韩美林的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陶老一见这位家乡憨厚朴实的老乡,格外亲切,并结下忘年之交。
有天,陶老应邀到施道权创办的企业作客,一看公司生产的铜门雕花,栩栩如生,生动形象。顿时灵感来了,便叫施道权拿来纸墨砚,饶有兴趣地信手写下“天宝物华”四个大字,以褒奖施道权企业的铜艺水准。陶老告诉他,天宝物华,乃天然宝物,万物精华。闲聊中,陶老无意中谈到如能把工艺美术融会贯通到铜器制作之中,企业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说者无间,听者有心。施道权听了这番话,茅塞顿开。心中一下“活跃”起来:自己制作铜门窗,固然重要,做得再好,充其量也不过只是个装饰企业。但要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生命力,就得把文化衔入铜制品始终,赋予铜文化内涵,凸现独有风格特色。只有这样,才有广阔市场。于是,施道权就把公司名称改为“天宝物华”,以此为企业追寻目标。
名称好改,业态升级转型就难了。施道权对工艺美术,一窍不通。要想把一块块铜板材,制成一件件艺术品,赋予生命,赋予灵魂,谈何容易。铜工艺品,构图精细,线条流畅,刀功细腻,敲锤有度,简繁并存,着色考究,工艺精湛,流程复杂……一天都没受过工艺美术教育的施道权这下犯难了。
陶老的点拨,只能起个抛砖引玉作用。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施道权悟性特别好。他想:自己虽没有这身手艺,但可以广纳能工巧匠,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呀!心动不如行动。为此,施道权不惜花重金聘请一些工艺美术师、非遗传承人来公司担任常年艺术顾问和设计师,与一些艺术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经常邀请工艺美术师来企业进行艺术创作,邀请专家来企业现场传授技艺,还在企业成立“艺术大师工作室”“创意设计中心”“铜艺术品打样中心”和铜艺术展示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从事铜版画研究和铜艺文创产品研发,着力打造铜艺术魅力。
有志者事竟成。施道权的心血没白费,他无论是中标承接什么大工程,还是利润微薄小项目;无论是制作大到城市雕塑、浮雕幕墙、铜质门窗、铜艺家具、铜艺桥梁、铜艺凉亭、铜版画,还是承接制作铜质扶手、灯饰、挂件等小“单子”,以及一些精美的文创产品,施道权和他的团队都秉承工匠精神,从细节做起,精心设计,倾心创作,耐心打磨。很快在业内就以“设计新颖,工艺精湛,质量优异,诚实守信”而赢得一个好口碑。
施道权成功不忘回报家乡。2018年8月,他毅然决然地把公司从北京整体搬迁回到肥西老家,投资兴建天宝物华(合肥)园区,专门从事铜艺品生产和深加工。
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缅怀先烈,面向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决定: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到来之际,对纪念馆进行改造升级,天宝物华(合肥)园区一举中得制作并安装纪念馆铜门的标段。
铜门,是整个纪念馆的门面,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不辱使命,施道权和他的工友们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弘扬工匠精神,加班加点,严格流程,全力打造,精雕细刻,工艺精益,连续奋战40天,就将一扇扇凹凸有致、美轮美奂的铜门,安全运抵北京,并一一安装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