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村后的圆通山里有个“神仙洞”,传说住着一位能差遣天兵的老神仙。我很想去探个究竟。那天遇见护林员杨伯伯,他说,不仅如此,这山石头都会讲故事,风里也藏着传说。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和同村阿宝一同前往。走到半山腰,看见一汪清泉,水清澈能看见水底的石头。我蹲下捧了一口,凉丝丝的甜。
转过一个弯,阿宝突然指着前面喊:“神仙洞!”只见断崖底下有个黑黑的洞口,两侧陡崖笔挺如刀削斧劈,崖顶上长着各种树木。我们不敢贸然进洞,捡些干柴、松果生起火来。谁知火刚点着,头顶就传来一声巨响:“谁在放火!” 抬头一看,戴着红袖标的杨伯伯正站在崖顶上,怒目圆睁。他是本村人,60多岁,右腿有点瘸,爸爸说是年轻时那次救山火时摔的。“伯伯,我们用石头围了防火圈!”我连忙解释,趁杨伯伯没下来,我们还是偷偷拿了根着火的木棍钻进洞去。洞里潮乎乎的,却透着暖意,火光照得洞壁怪石影子乱晃,有的像张牙舞爪的怪兽,有的像戴帽子的老神仙。走了十多米,洞突然变宽,像个大厅,再往前却窄得只能贴地爬行。正犹豫着,头顶突然闪过两点绿光,还眨着眼,吓得我们连滚带爬往回跑,回到洞口,后背全是汗水。
杨伯伯早把火扑灭了,坐在石头见我们惊恐的样子,却笑着说:“看见神仙啦?”“那不是怪物,也不是神仙,是山顶透下来的光。”我把洞里情形告诉他,他说,“这山洞也是我的住所,我巡山遇着大雨,常来洞里躲呢。”
原来是这样啊!我喘着气说:“伯伯你才是洞里的老神仙吧!”他听后笑得直拍腿,袖标上“护林员”三个字也跟着颤抖。
杨伯伯说,圆通山原来有十二景,神仙洞是第一景。除此之外,还有试剑石、断肠崖、尼姑井、圆通庵、点将台、仙人桥、棋盘石、石观音、响井、棺材石、二郎神脚印。“每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仙人洞旁那块一人多高的红石头,中间裂着缝。“早年有神仙在洞里练剑,一剑把石头劈成两半,看,缝里还长着青苔呢。” 我们探头望去,阳光照进石缝,青苔绿茸茸的,石缝真像被剑劈过似的。“这就是试剑石。”
不远处的断肠崖是一堵褐色的陡崖,层层石头像摞起来的旧书页,风一吹就 “沙沙” 响。崖边有几棵开紫花的小树,花瓣落在石头上,像撒了一把灵动的蝴蝶。杨伯伯带我们攀上崖顶,指着一块凸起的石头:“从前有个姑娘,和心上人偷偷定亲,家里不同意,她就躲进圆通庵里当尼姑,每天都站在这儿盼望,你看这石头上的小坑,说不定就是她踩出来的鞋印。”听着故事,崖顶的风好像也变得轻悠悠的,像是在叹息。
尼姑井隐藏在一片荒芜的杂草丛里,井沿的石头大都缺了角,却被磨得光溜溜的。后来我们又去了点将台、仙人桥等几处。点将台是一块平展的大石头,站在上面能看见对面的山涧;仙人桥是两块巨石搭成的,走在上面晃晃悠悠,风从石缝里灌上来,呜呜地响,像在唱一支古老的歌谣……原来这些景点,不是人编造的,而是时光刻在石头上的诗行。
快下山时,突然“嘎 ——”地一声,一群白鹭从头顶飞过,雪白雪白的,落在前面的松树上,像开满了白花。杨伯伯说,这就是“白鹭湾”,可作为圆通山的一个新景点,每年春秋两季,成千上万只白鹭来这儿安家。“你们看,带劲不?”我们顺着杨伯伯手指的方向看去,一阵阵白鹭从山下那道浅水湾处正往这片山坡飞来,就像一群群流动的云朵,十分美丽。
看到杨伯伯的高兴劲儿,就像是得了奖状的小学生。我摸着口袋里捡的一块试剑石碎片,忽然明白:这山上的风景,十二景也好,十三景也罢,都离不开像杨伯伯这样的人。他们每天在山上坚守,把脚印、汗水和盼头,都种进了山林里。
当晚风裹着松涛送我们下山时,我们看到杨伯伯脚步蹒跚的背影渐渐变小,可他那褪了色的护林员袖标,却在暮色里格外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