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合肥,天空碧蓝如洗。罍街西南角,一方小院。屋内,王传安身着蓝色长衫俯身调弦,指尖轻触琴面,清泠琴音如泉水流淌。窗外清风拂过竹梢,与琴音、流水相和,天地间仿佛只余一曲《高山流水》。他就是王传安先生。这位曾到合肥谋生的青年如今已蝶变为古琴非遗传承人,并成为四派兼修的琴家。他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将一颗漂泊的“琴心”化作桥梁,让千年古琴在江淮大地上重焕生机。
2006年初,来自天柱山的有志青年王传安放弃稳定舒适的生活,来到合肥创业。彼时的他未曾想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中,竟藏着一缕穿越千年的清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合肥三孝口附近举办的一次文化活动中听到一曲《平沙落雁》,古琴的幽深与空灵如清泉般涤荡了他的心。这让他想起幼时在天柱山山间听松涛、观流水的自然之韵,心中暗生追寻之志。
尽管当时对古琴一无所知,他却毅然用积蓄购得一张练习琴,开启了与古琴的缘分。
初学古琴的王传安饱受质疑。家人不解:“这老古董能当饭吃?”朋友戏谑:“不如学吉他,还能弹唱流行歌。”但他不为所动,每日闭门练琴,指尖磨出血泡仍咬牙坚持。领他入门的梅庵派琴家彭韬老师,常常用他作为学生的楷模来激励大家习琴。
为突破瓶颈,他四处打听名师,辗转得知南京金陵派传人王震先生授琴,便每周乘火车往返合肥与南京,车厢里揣摩指法,站台上背诵琴谱。 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持续了四年,直到王震感叹:“如此心性坚韧,可传琴道。”
真正踏入琴门后,王传安才知古琴世界的浩渺。为求明师,他开启了“四省九师”的求艺之路:2013年,他冒雪赶赴金陵,前往金陵派大琴家刘正春先生家拜访学习;2015年,他出差到福州市一周,为习得闽派代表性曲目《风云际会》,他找到当地名师,在原课时费基础上主动提出增加学费,只是希望老师趁他在福州期间每天晚上给他上一堂课,他的这种好学精神深深打动了老师;2014年,他为了学习古琴曲《高山流水》,不惜路途遥远坐12个小时的火车到唐山市,九疑派名家李天桓先生见晚生如此心诚,便决定收他为门生;2015年,他听到中国古琴名师、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龚一先生在广东省文化馆有个传承班培训的消息,他义无反顾地放下手上的工作踏上前往广州市的列车,为了节约开支,他找到一家十分简陋的小旅社住了一个星期。为了弄懂古琴的结构发声原理,正月初四跑到南通海门古琴斫制名师、江苏省级古琴艺术传承人倪诗韵先生家拜年学习。
最艰难时,他睡过琴馆地板,啃过半个月馒头,但始终揣着那些被翻烂的各种琴学书籍。
有次在扬州学艺,房东见他囊中羞涩,叹道:“学琴又不能当手艺活,何苦?”他指着琴面上的螺钿镶嵌说:“您看这工艺,和咱老家木匠雕花不是一脉相承?”
2015年8月,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半琴半工,他正式在合肥创立琴社。开业当天,有人质疑:“这年头还有人学古琴?”他挂出一副自撰书法:“琴学”。首期学员仅四人,其中有退休教师、记者,也有面馆老板。2020年,王传安迎来事业转折点。
他正式在一所高校开设通识课《琴器里的科学》,用频谱仪分析不同流派的振动波形,让学子惊叹“原来传统文化这么酷”。同年,他发起“安徽首届古琴打谱”会议和《安徽琴史》一书资料整理小组,团队学员在皖南发现明代琴谱抄本。至此文之际,他又发现梳理出近代十位安徽琴人。
王传安说:“古琴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它是活着的、能温暖人心的力量。”
如今,他的弟子遍布江淮。山风掠过琴额上的梅花断纹,带来远处工地的轰鸣。这位曾经的天柱山瓜蒌子创业者,用20年光阴,在精神原乡和庐州大地上筑起了一座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琴学“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