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几日,行色匆匆,虽说是走马观花,许多见闻还是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其中之一便是街头的老报摊。
作为时尚之都,香港每一条街道都称得上寸土寸金,尤其像尖沙咀这样的核心地带,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暗藏着无形的财富密码。初次见到老报摊,是在海防道,几十米狭长的街道上,前后就有三家,后来在临近的弥敦道97号商务印书馆附近,又遇到两家更大的摊位。朋友介绍说,香港的街头不仅有老报摊,还有老邮筒、老式电话亭。后来留意察看,果然在路边看到绿色的老邮筒和用有机玻璃搭建的老式电话亭。我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在发挥作用,但在报摊前,我看到摊主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帮助顾客挑选报刊。
记忆中的报摊,曾经是一个时代传媒的最前哨。它以灵活、便捷的方式,受到人们关注和喜爱。那时,无论是上班族,还是闲居在家的人,去街头报摊挑选几份报刊,浏览最新新闻娱乐动态或是品读文艺作品,每天像早餐一样不可或缺,也成为一代人难以抹去的记忆。然而,随着新的传媒手段不断涌现,传播方式快速更新,一度红火的报摊逐渐冷落。如今,我所在的内地城市,很难找到一处依然经营着报刊的商家。
尖沙咀一带的街道,是奢侈品的天下,像香奈儿、迪奥、普拉达等名牌商店,比比皆是。老报摊跻身于这些光鲜无比的名品名店之列,猛一见,感觉像是时装店里摆放着一件老古董,有些格格不入;细细看,又觉得像是从时光深处走来的老阿婆,熟悉的模样有一种久违的亲切。
香港街道上的报摊大都临近人行道,有的紧靠着商店一隅,多是几张桌子、几块木板拼凑而成,随意简洁,上面摆放的报刊却琳琅满目,一些创办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大报赫然在列。在海防道一家报摊前,我粗略浏览了一下,像《大公报》《文汇报》《星岛日报》等知名大报就不下十几种。《大公报》创办于1902年,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文汇报》正式创刊于1948年9月,目前除在香港发行外,当日还运往内地各地销售,日发行量超过四十万份,读者遍及五大洲;《星岛日报》是华侨富商胡文虎于1938年在香港创办,是香港第二大中文报纸,发行网络覆盖全球。此外,还有像《东方日报》《经济日报》等在报摊上都有出售。报刊类别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还有像《马经》这样专为赛马赛事提供服务的报纸。老报摊,依然像一桌丰盛的大餐,摆放着不同口味的美味佳肴,供人挑选。
香港报纸一大特色是版面多,内容庞杂,许多报纸都在十个版以上,报中有报,报中有刊。
在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的当下,报刊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香港也不例外,其中主要是读者的流失和经营收入减少。作为以出售报刊为主要营生手段的报摊,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香港报纸多为彩色大报,版面多,但售价相对便宜,一般每份在15港币左右,这在当地相当于一瓶普通矿泉水的价格。我注意到,一些报摊在出售报刊的同时,还配搭出售儿童玩具、饮料等产品,以此增加收入。在海防道,有一家报摊设在超市内,成为超市的一部分。
香港的报业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历程,许多报刊都发展成为大的传媒企业集团。面对信息化传播浪潮,反应敏捷的报业巨头们也迅速把触角伸向其他领域,通过开发新闻APP、进军短视频、抖音领域、拓展媒体平台等,引入更多科技元素,实现多媒体、跨行业、多渠道经营,以适应市场变化与挑战。值得玩味的是,他们在拓展传媒阵地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作为传统销售渠道的老报摊。那些坚守在街巷中的老报摊,如同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依然以最传统的方式接近着读者、接近着大众,释放着都市烟火气息。
在如潮的人流中,走近一处老报摊,不仅让人感到一份亲切,更有一份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