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爱吃西瓜皮
夏夜捕黄鳝  
干野菜入《红楼》  
3上一篇 2025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干野菜入《红楼》  

程耀恺
 

“灰条菜”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它是唯一进入大观园的野菜,并非鲜嫩,却以晒干的形态出现。

书中写道:凤姐央刘姥姥给自己女儿起个名字,一来“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们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刘姥姥问了生日,知是七月初七,于是笑道:“就叫做巧姐儿好。”并说必然长命百岁,即使遇到不遂心的事,也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凤姐听了自是喜欢,安排平儿给刘姥姥准备礼物。礼物自是丰厚,刘姥姥觉得怪不好意思的,平儿笑道:“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和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说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不就是些干菜吗,这有什么难的呢?故而刘姥姥千恩万谢的答应了。

平儿一共提及五种干菜,其中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原本是蔬菜,不稀罕,唯有灰条菜是野菜。野菜的好,全在一个“野”字上,对大户人家来说,难得。所以平儿才把它放在句首,有点“质胜文则野”的味道了。

灰条菜为藜科植物藜的嫩叶,在古代典籍里又称灰藋菜、灰涤菜、灰苋菜。乡人俗称灰灰菜。其茎叶上有细灰如沙,而枝叶翘趯,故唤作灰藋。《本草纲目》称:“灰藋处处原野有。四月生苗,茎有紫红线棱,叶尖有刻,面青背白,茎心、嫩叶背面皆有白灰。为蔬亦佳。”清代吴其濬在他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说:“其红心者为藜;一种圆叶者为和尚头。”吴自己在固始乡居之时,摘而焯为蔬,味微咸。

我的故乡在江淮之间的六安,跟固始隔不了多远,我们那儿也是拿灰灰菜“焯为蔬”解决燃眉之急,也拿来晒为干菜,以备不时之需。记得我奶奶教过我一首童谣,说的是青黄不接之时,乡下人如何靠野蔬艰难度日:“二月马兰头,三月灰灰菜,四月大麦糊,五月无病,六月无灾……”奇怪的是,这首童谣在我奶奶口中,可以唱得很伤感,也可以唱出些许快乐,显然是依她的心情而定,毕竟有野菜搭配着度过春荒,也是侥幸的事。

后来我在村学里读私塾,读到“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读到“杖藜款幽步,苑囿粲景物。”心下自问:何为“杖藜”?最终还是因为怕挨板子,不敢在先生面前开口。问学长则安全多了,便向他请教,才晓得,在土质好的地方,灰灰菜能长到一人多高,它的茎杆子长高长粗了,便木质化了,斩头去尾,稍作加工,可以拿来当拐杖。这种拐杖,美其名曰“杖藜”。我把这话告诉外公,目的是向他求证,谁知外公反问了一句:“是吗?”就没有下文了。但我心里有数了,学长学长,一学之长,学长的见识,我是深信不疑的。

新鲜的灰灰菜,焯水后凉调,很好吃的;晒成干菜,可备一冬之用。我住合肥,老家的亲友,偶而也带些过来,礼轻情意重。

《红楼梦》里的贾府,山珍海味不知凡几,生长在乡野里的灰灰菜,居然能进入烟柳繁华之地,能荣登钟鸣鼎食之家,想来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之所以趣事,自然是托了那位深谙人情世故的刘姥姥的福。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