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的魅力,不仅仅是生态底色的擦亮、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淳朴向上的风气建设,文化和精神的振兴。 ——题记
一
在芜湖湾沚区六郎镇的转角巷民宿,算得上一宿清香。临水而居,曲径回廊、白墙黛瓦,一踏入即让心灵放松。
出民宿,南行几步便进入官巷村。村子历史悠久,成于北宋,是4A级旅游景区枕水官巷的核心部分。绿水环绕的村落,纯净如画。村子居民主要为陶姓。明朝前后,13人为官。为避免省亲时因官阶有别带来的尴尬,便各修一条巷道,成了“十三巷”。
空中没有蛛网般的电线,庭前院后草木芬芳。游船停泊在湖畔,是画面的点缀,也是生活的雅致。三五好友一道,登舟品茶、饮酒,看垂柳拂水,赏荷花映日,尽享慢时光。
自然、古朴、静谧的江南古村落里,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看,那位92岁的大娘,微笑着与过往游客交谈。她愉悦、恬淡的表情,是“和美”的最好注脚。
从官巷出来,不妨去感受原始木榨制油乐趣。“益然香木榨产业园”利用原有的粮站建筑,蜕变为木榨油生产和体系化保护演示基地。筛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撞榨、接油,这些体力活,新时代里成了一种久违文化。
文旅融合中,湾沚区众多非遗有了新的打开方式,焕发新的生机。
二
六郎镇被誉为鸠兹后花园,交通便捷,河网密布,阡陌纵横,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为什么叫六郎镇?一说宋朝名将杨六郎发配中经过这里。一说当地有位妇女曾祈祷许愿,生下儿子就要在当地造桥。结果连续六年生下了六个儿郎,她变卖家产造了有名的六郎桥。两个故事,一个指向文化,一个指向愿景。今天的六郎镇,文化与旅游融合,传统与现实交织。
得福广场、得福路……小陶村以“福”文化为主题。村中间的湖,被誉为“福海”。焗瓷、浆染、制茶、制烟叶等一批非遗项目在村子里赋能。
时光轻慢,当咖啡遇见乡村,当杯中氤氲香气,给了小陶村另一种生活美学。村咖与农田相邻。油菜花海、碧绿稻田,金黄稻谷,随着季节变换出场,眼眸与唇齿感受的自然是多彩、多姿、多味。悠然田园,岁月静好,“松弛感”满满。
“田园科创”将乡村振兴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一批乡贤回来了。他们在小陶村,带着情怀书写一个主题: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三
芜湖湾沚区,即原芜湖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县,2020年撤县设区为湾沚区,辖湾沚、六郎、陶辛、红杨、花桥5个镇。两千多年岁月里,光阴流转,沧海桑田,生活向前。
陶辛镇的沙墩村是典型水乡,为著名景区“陶辛水韵”的核心区。天蓝水碧间,各色荷花竞艳,清香弥漫。泛舟其间,树木掩映,荷叶田田, 自然的清新、质朴与人文的古朴、典雅糅合出独特韵致。
湾沚镇有个相思园。它地处丘陵地带,房屋高低错落,山环水绕间风光旖旎。这是张孝祥后裔居住地,村名来自张孝祥《桃源忆故人》词句“弹得相思一半”。
张孝祥是唐代诗人张籍七世孙。宋金对峙之际,他积极主战。不畏权势的坚定与执着,使他赢得“硬骨状元”之誉。
相思园以张孝祥为荣。“状元文化”成了村子主打文化,走出了不少硕士、博士。力争上游的精神也赋予村民一种奋进动力,张国旺等人牵头的合作社,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到了切实增收。
龙尾张与湾沚城区尽在咫尺,加之有南湖等水域,发展乡村文旅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独特的艺术乡建,浓郁的乡愁诉说。印象记忆馆,复原记忆中乡村生活场景;艺术墙绘,讲述生动的故事。草坪、沙滩,起伏的环湖路,文化创意与美丽乡村营建、农产品包装、乡村旅游相结合,走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
古代的芜湖,遍布湖泊、沼泽,植被丰茂,鸠鸟云集,得名“鸠兹”。《左传》有记载,鲁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横山。
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位于花桥镇横岗社区,集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于一体。包垾、邹村、马厂、叶村、吴庄、陈村、何村等自然村被整合起来,这是不容易的。其实也容易,那就是要抓住乡村振兴主题,用心、用情去勾画起草、布局谋篇。“共建、共创、共享、共富”,这是鸠兹湾秉持的坚定信念,也是打开发展之锁的钥匙。
这里是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举办地。“鸠兹湾号”小火车穿梭在稻田之畔; 梦马沙滩,被誉为心灵避风港;农耕文化科普馆,告诉你关于粮食和蔬菜的故事。 种植、采摘、捕鱼,美食、篝火、节庆,别样的田园画卷、别样的风土人情,鸠兹湾以丰富多样的乡村业态,激发着乡村活力。
东方飞谷航空飞行营地,吸引年轻人来这里体验飞行乐趣。飞行培训、飞行体验、科普研学、空中婚礼、航空赛事、展览展会及高空跳伞、热气球等高品质航空运动项目,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新的翅膀。
五
梅村位于红杨镇,村民多为梅姓。这里毗邻宣城,或为梅尧臣家族后裔,来不及详细考究。“宣城梅”人才辈出,遍地开花,是独特的文化现象。
房屋依地势而建,青山、田野、溪流,以自然律动写就田园诗篇。许多人来这里入住梅村小筑,或在景观廊道漫步,或在林间帐篷里看星月。篝火冉冉中,烧烤香味四溢。大自然无限美好,乡村的宁静、恬淡令人沉醉。
西河古镇,坐落于青弋江西岸。“粉墙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的徽派建筑风貌。古代青弋江是皖南地区通往长江的交通动脉,徽州地区的茶叶、坚果、竹木器具等运出,芜湖、南京等地的日用百货运进,西河码头一度繁盛,达官商贾、文人墨客往来频繁。600多年历史,让她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八面佛、放河灯、划龙舟及红色故事有滋有味,百家宴、斗茶、万年台唱戏等民俗风情饶有意趣,西河羊肉、鲜腌铁鳜鱼、红烧猪蹄髈等美食令人垂涎……
沿长堤而建的老街,幽深的巷子。朱明德、李振东等艺术家的艺术加持,古镇悠闲、典雅、宁静、文艺,具有独特魅力,也吸引了多部影视剧来这里取景。
青弋江水,悠悠江南。芜湖湾沚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聚焦共富共享、共建共治, 赋予乡村发展以创造力和生命力,一批和美乡村正绽放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