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滁州(汊河)港,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千吨级泊位上的机械已奏响轰鸣的“晨曲”。一艘艘满载矿建材料的船舶缓缓驶离港口,朝着南京方向准时进发。每日4000 至6000 吨的运输量,如同一条条流动的经济血脉,勾勒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繁忙图景。
上午,位于中新苏滁高新区内的意特利(滁州)智能数控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台巨型TITAN 机床调试工作正酣。这台凝聚着2000余万元政策资金滋养的创新设备,是滁州科技创新实力的生动体现。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决战四季度、冲刺保全年,奋力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滁州市委书记吴劲的话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四五”以来,在滁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滁州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紧扣“8+3”产业链链长制做深做实,坚持以“双招双引”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加速集聚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推动滁州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不断加速前行。
A 工业强基:千亿集群撑起经济脊梁
“我们公司拥有35条生产线,日产能超700万片,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更是达到了32.08%。”在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副总经理欧阳建波一边介绍,一边指向正在精准运作的工业机器人。捷泰新能源作为一家深耕光伏领域的企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通过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不仅成功入选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还投入 7.23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实现年均增收8亿元,成为滁州产业升级浪潮中的典型代表。
捷泰新能源的崛起,只是滁州工业强市战略实施成效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滁州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成功突破4000亿大关,达到4034.4 亿元;人均 GDP突破1.3万美元,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稳步增长,站稳全省第三的位置。在产业结构方面,制造业占比达 35.4%,超出“十四五”目标0.4 个百分点,为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更是滁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八大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支柱产业,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滁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光储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规上产值达到1150亿元,较“十三五” 末增长4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破1100亿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4个产业规模均超过6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滁州有三大产业集群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与其他城市并列全省第一,天长智能仪器仪表、明光凹凸棒新材料、全椒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等7个集群成功跻身国家或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行列,形成了“多点支撑、集群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
B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激活发展动能
“从最初租赁4000平米厂房,到如今自建2.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园区提供的全方位包保服务,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研发、谋发展。” 意特利(滁州)智能数控有限公司总经理看着车间内正在调试的巨型机床,感慨地说道。这家专注于高端智能装备研发与制造的企业,在中新苏滁高新区的精准帮扶下,已累计获得超过2000万元的政策资金支持,成功攻克了多项数控技术难题,研发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这样的创新故事在滁州并非个例,而是遍地开花。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滁州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目前,滁州已建成5个国家级、373个省级研发平台,构筑起强大的创新矩阵,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8家,均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滁州成绩斐然,拥有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三,并且实现了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零的突破,创新型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园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滁州的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1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和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破解产业链关键瓶颈问题,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同时,开发区还引进了安徽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集聚了近200名高层次人才,吸引3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让创新资源能够直达产业一线,有效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来安县则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打造 “南京研发、来安制造” 的合作模式,实现了与南京创新资源的高效对接。
数字化转型为滁州的科技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作为国家“千兆城市”,滁州高度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236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实现率达到80.99%,企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滁州拥有 2 个卓越级、18 个先进级智能工厂,5 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以及 5 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些平台和场景的建设,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区域创新发展,校地深度融合是关键密码。近年来,滁州以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形成了全链条、多维度、系统化的协同发展格局。” 滁州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为了推动校地深度融合,滁州纵深推进与高校“人才强市合伙人”建设,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100余家大学大院大所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408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3家,校地合作平台不断完善。 “十四五”以来,滁州累计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62个,校地融合创新发展的活力不断释放。
C 融圈入群:长三角协同拓宽发展空间
“早上在来安县上班,中午乘坐跨省公交去南京看病,下午还能准时回家接孩子,这样的‘双城生活’方便又惬意。” 来安县居民王女士的话语,道出了滁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如今,在滁州,像王女士这样过着“双城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多。
产业协同是滁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展现出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滁州(汊河)港作为滁州对接长三角的重要水运枢纽,“黄金水道”的功能持续扩容。目前,滁河清流河航运开发工程正在加速推进,未来这里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水运新通道,进一步提升滁州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物流运输效率。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作为南京浦镇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积极践行 “南京供技术、来安搞制造”的合作模式,实现了跨省产业链的高效运转,成为滁州与长三角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引领下,滁州正从“地理临界”迈向“发展紧邻”,在产业配套、民生服务、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收获融合发展的红利,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下好‘融’字棋,闯出新天地。” 近年来,滁州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以 “融圈进群” 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省际毗邻区、合作园区、科创飞地等关键平台全面起势,在跨区域规划、产业、交通、民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以来,全市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超过 1100 个,实际到位资金位居全省前三,并且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在县(市、区)“四个全覆盖”,为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区域协作方面,滁州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目前,滁州已与沪苏浙多个城市、城区、园区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为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滁州全力推进顶山 -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新型功能区提档升级,截至目前,这两个功能区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78个,协议总投资达 1108亿元,并且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级开发区成功获批筹建,区域协作平台不断完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滁州对接长三角的重要平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累计招引产业项目超过300个,其中 75% 以上来自沪苏浙地区,成为滁州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该园区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9 个,高质量项目占比达到100%,成功引进中国500强企业1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滁州还主动融入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建设,与合肥共建合滁定远现代产业园区、全椒合作园区,进一步拓展了区域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科技创新领域的跨区域合作,让滁州实现了新的突破。滁州积极加入长三角创新创业发展联盟,与上海杨浦区、徐汇区共建“科创+产业”伙伴园区,并且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建立了7家“科创飞地”,有效承接了这些城市的创新资源外溢。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滁州已先后跻身全国经济总量百强城市、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科创中心百强城市等多个百强榜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用“十四五”期间的坚实步伐证明:以“双招双引”为引擎,以“亭满意”服务为保障,以绿色创新为方向,滁州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更多兼具厚度与温度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