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橘子”还是“桔子”?
为什么中医建议 入秋后要多爬山?
3上一篇 2025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什么中医建议 入秋后要多爬山?

 

从古至今,秋季都是登高望远、赏秋抒怀的绝佳时节,我们从很多古诗词、古文、甚至古画中都能看到秋日登高的景象,以前我们可能认为这只是习俗,但其实这其中可蕴含着老祖宗的大智慧。很多人觉得爬山是“四季都能做的事”,却不知道秋天才是爬山的“黄金季”,中医也表示入秋后爬山好处多多——入秋后多爬山,不只是“动一动”,更是给身体“润燥、疏肝、抗寒、解乏、控膘”的自然滋养,甚至有人形容道“入秋爬山是大补,比喝十碗补汤都管用!”

为什么中医建议入秋后要多爬山?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阳气从浮散趋于收敛,爬山时身体微微出汗就能排出夏末湿热,山林里的负氧离子便化身天然“补气药”。尤其是秋分后,天地间阳气慢慢往回收,这时山里的新鲜空气最足,秋气通肺经,山野就是此时最好的“润肺帮手”,比炖燕窝吃梨还要实在。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中医角度看待爬山,这是一项兼顾养生天人合一理念的运动。老一辈人常说的“秋日登高,胜过进补”,这不一定是非要爬多高的山,关键是在于走进山里“接自然之气”。此时爬山,不仅是一场缤纷的视觉享受和生活放松,更是身体与天地能量的深度对话。

中医认为,秋季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自然,从夏天的宣泄转为秋天的收敛。运动时若像夏季一样追求大汗淋漓,会使人体阳气过度外泄,不利于秋冬季节的阳气收藏,可能导致秋冬季节更容易感到疲劳、怕冷或感冒。因此,秋季运动应以微汗出为度,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大汗淋漓,而适当登高便刚好适合。

入秋后爬山,5个好处解秋愁

1.吸“秋氧”润燥,肺里不干燥 入秋后空气干,早上起来总觉得口干舌燥、喉咙发痒,连呼吸都带着“燥意”—— 这是秋燥伤肺的信号。而山上的树林里,藏着“天然的润燥剂”:秋天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适中,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能达到1000~5000个,是城市街道的5~10倍。

2.看“秋景”疏肝,心里不添愁 古人说“悲秋”,秋天树叶凋零、天色转凉,容易让人情绪低落、提不起劲。而秋天的山,偏偏是“最热闹的调色盘”。爬山时看着漫山遍野的色彩,有什么烦心事也都跟着风慢慢散掉啦。

3.动“筋骨”抗寒,冬天少生病 夏天吹多了空调,冬天总爱感冒——其实是身体的“抗寒底子”没打好。入秋后爬山,是给身体“攒阳气”的好机会:爬山时全身都在动,下肢迈台阶锻炼大腿和膝盖,上肢摆臂活动肩背,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会慢慢暖起来,连手脚冰凉的毛病都能缓解。

4.解“秋乏”提劲,白天不犯困 秋天总觉得“没精神,坐着就想睡”——这是“秋乏”在捣乱:气温下降,身体代谢变慢,大脑供氧不足,自然容易犯困。而爬山时,阳光照射皮肤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改善疲劳感;运动还能让大脑分泌内啡肽,让人产生“轻松兴奋” 的感觉,比睡懒觉、喝咖啡更管用。

5.轻“贴秋膘”,体重不超标 秋天讲究“贴秋膘”,炖肉、火锅、糕点轮番吃,不知不觉肚子就鼓起来了。而爬山是“隐形的减脂运动”:爬一小时平缓的小山,能消耗300~400大卡,相当于少吃一碗米饭;如果爬带点坡度的山,消耗还能翻倍!而且爬山时肌肉得到锻炼,基础代谢提高,哪怕吃点“秋膘菜”,也不容易长肉哦。   星报综合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