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10月20日整版报道 气候变化正以极端或缓慢累积的方式,让种粮人越来越直观地感受到影响。自9月中旬以来,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寡照天气,更是让整个种粮群体绷紧了神经,收割受阻、播种推迟等难题接踵而至。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被动等待。因为人与天气之间,从来不是单向的对抗,而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认识、适应,再通过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最终实现对气候不确定性种粮风险的有效化解。譬如那些在耕作方式、收割模式上的主动调整,正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有效突破点。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年降雨量650毫米到1020毫米,雨量较为适中。按往年规律,6月至7月是梅雨季节,雨水集中且充沛,全年近一半的降雨量会在这两个月落下。 然而,三个月前,淮北市却启动了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公告里提到7月以来淮北市多晴少雨,气温偏高。降水量仅为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0成,为历史同期最少。7月24日,淮北市主城区或濉溪县城发生轻度干旱且预报未来一周无有效降雨。要求落实抗旱设备的维护保养、沟渠清淤清障、淘井洗井、补墒造墒、适时人工降雨、抗旱浇灌等抗旱措施。
在今年的抢收中,履带式收割机成了香饽饽。这类机器像坦克履带一样,能减少下沉,避免陷在地里,比轮式收割机更适合泥泞地块作业。但濉溪县本地的履带机数量极少,全县不到50台。为了这场抢机大战,濉溪县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从外地协调来150台履带式收割机,加上本地的,一共180台。合作社调度的外地履带式收割机在10月5日陆续下地作业。三日后,雨逐渐停了下来,地块晾到合适湿度,镇里大部分轮式收割机都在试着下地作业,毕竟它的收割进度是以每天200亩计算的。
收回来的玉米粒必须及时烘干,若烘干机进度跟不上,收割量越大,粮食霉变的风险就越高。现在的核心问题集中在烘干端,全县烘干设备共83台,日烘干能力约1.4万吨,其中23台为外调的可移动式烘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