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杨振宁一家在厦门
3上一篇 2025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杨振宁一家在厦门

胡晓斌
 

杨振宁曾说:“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1928年,七岁的杨振宁跟随父亲杨武之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附属模范小学读书。虽然在厦门的时间不长,但给杨振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5年,阔别67年后,杨振宁再次回到厦门大学。他说:“对那一年,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我还有极好的回忆。美丽的海,美丽的天,是我人生历程的一部分。”

杨武之其人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本名克纯,号武之,1896年4月14日(农历三月二日)出生于合肥,是中国学者中因代数学研究而被授予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也是把西方近代代数与数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杨振宁的曾祖父杨家驹,原系凤阳府人,当过清朝太湖县分领营兵的都司,1877年卸任后把家安在合肥县。杨家驹官职低,俸银微薄,家境困难,他的五个儿子中只有两个有读书的条件,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便是其中之一。1904年,杨邦盛找到了一桩差事,在津南巡警道道台段芝贵手下做幕僚,于是委托其弟弟杨邦瑞在合肥的四古巷(现为合肥市安庆路315号)买下七间房舍。杨武之是杨邦盛的长子,9岁时,母亲去世。1908年,段芝贵由天津调任黑龙江,杨邦盛随同前往,不料在沈阳旅馆里染上了鼠疫,客死他乡。父母去世以后,杨武之由叔叔杨邦瑞抚育成人。

1914年,杨武之以优秀的成绩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1915年,他考中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班。1923年,杨武之考取安徽省官费留美资格。他先在斯坦福大学读了三个学期的大学课程,获数学学士学位。1924年秋,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杨振宁曾回忆说:“1928年夏,父亲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乘船回国,母亲和我到上海去接他。我这次看见他,事实上等于看见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几天以后我们三人和一位自合肥来的佣人王姐乘船去厦门,因为父亲将就任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

其实,当时厦大设立的是算学系,杨武之在厦门大学任的是算学系教授,后曾代理算学系主任。杨武之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用“杨克纯”之名。

杨武之到校不久,恰逢厦门大学理科同学会重组。重组不久的同学会,邀请林文庆、杨武之、宋文政等开展学术讲座,参观航空学校等,杨武之备受理科学生欢迎。

1929年1月9日下午3点,厦门大学理科同学会在群贤楼召开联谊会,同时邀请林文庆、杨武之、宋文政等教授发表演说,杨武之在演说中劝勉即将毕业的同学,出校之后,“谨当黾勉为社会服务,庶不负诸位师长之期望”。

1935年第10卷第7、8期《清华暑期周刊》合刊上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中可以想见杨武之在厦门大学上课的风采:

他是专门研究代数的……他对于女生的待遇是同男生一样的。问起来一些也不放松……你最好很快地说出很对的答话,不然,他老选着你追问……你一发怵就坏了,紧接着的一二星期向你不断地问……他的习题催得很紧,可是除了助教代看的以外,他是很少还给你的;这倒也许有点道理,做过的题目留下来实在也没什么大用处……他讲得非常明白,平常上课有相当的利害,可是考试时候出的题目倒是很容易答、给的分数也不很抠。还有一点,他最勤于讲解,但照例是迟迟下课的,所以有一年的算学系同学,个个因为上堂华兰德先生的德文课迟到挨骂。

在厦门大学时,杨武之不吝其力,提携后进。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古代天文史学家李鉴澄是杨武之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的学生。杨武之时常请他与一些学生到家中做客,并交流围棋技艺。李鉴澄1929年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李鉴澄又受到余青松教授的学术熏陶与提携。

杨武之和熊庆来还慧眼独具发现了华罗庚。华罗庚也曾多次表示:“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

厦门记忆

杨振宁在《回忆父亲杨武之》一文中也写到了在厦门的生活:

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亲曾教我认识了大约三千个汉字,我又曾在私塾里学过背《龙文鞭影》,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在厦门父亲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了我英文字母 abcde ……当然也教了我一些算术和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知识,也教我读了不少首唐诗,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唐虞夏商周……干支顺序:甲乙丙丁……子鼠丑牛寅虎……八卦:乾三联,坤六断,震仰㿻,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等等。

父亲少年时候喜欢唱京戏。那一年在厦门他还有时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不过他没有教我唱京戏,只教我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父亲的围棋下得很好。那一年他教我下围棋。记得开始时他让我十六子,多年以后渐渐退为九子,可是我始终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一直到1962年在日内瓦我们重聚时下围棋,他还是要让我七子,这是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不易完全了解的故事。

母亲的坚强也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

杨振宁的母亲叫罗孟华(原名罗梦华),她读过几年私塾,没有进过现代学校,是一个传统的旧式女子。

在厦大时,有一天,学校校工到家中通知杨武之开会,罗孟华接待了校工。杨武之回来之后,罗孟华告诉他学校通知开会的事情,由于校工是口头通知,结果罗孟华只记得地点却忘记了开会的时间。杨武之抱怨罗孟华没文化。事过几天后,杨武之发现妻子用牙齿咬手臂都咬出了血,感到很惊讶,就问她什么原因。罗孟华说,恨父母家里穷,没钱供自己读书,更恨自己的父亲经商失败,让自己很早就辍学了。杨武之听后震动很大,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他曾说妻子“非常坚强且有毅力,又极能吃苦耐劳,这些都是我及不上的。”

与厦大的深情往事

杨振宁从厦门赴清华前,曾将在厦门海滩上拾得的贝壳赠予新交的同龄朋友熊秉明。这位数学家熊庆来的儿子后来成为知名书法家,在杨振宁70寿诞时,以“七十浑然天成”书赠表达敬意。杨振宁说,本来熊秉明答应到2012年杨振宁九十寿诞的时候,还要为杨振宁写一个“九十”的立轴。不幸熊秉明先生在2002年12月去世,留下一个无法实现的遗憾。

1995年7月底至8月初,第19届国际物理统计大会在厦门大学举行,国际物理学界的科学家400多人应邀参会,杨振宁是参会的嘉宾之一。杨振宁说,小学在厦门大学附小读书,如今已经离开67年之久,想再看一下当时的学校。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原来的小学已经拆除,校址变动太大,原来校址已经无处可寻了。

厦大相关方面为了满足杨振宁的愿望,召集一些老教授开了一场座谈会,回忆当时的情景。杨振宁在座谈会现场写下了一段话:

1928年至1929年,我在厦大校园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演武小学前身(即厦门大学附属模范小学)的一个小型的教室里读书,读小学的一二年级,老师是一位汪先生。对那一年,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我还有极好的回忆。美丽的海,美丽的天,是我人生历程的一部分。今天的演武小学有这样多的小朋友,希望大家好好读书,创造美丽的未来。

杨振宁 1995年8月1日

厦门大学附属模范小学是在厦门大学教育系主任孙贵定建议于1925年秋开办,校舍没有建成前,借用厦门大学旧的建筑部,“房屋狭小,不敷应用,致未能广为收容”。学校是“本大学试行各种新教学法以便教育科学生实习起见”创建的。学生“修业年限及课程等,均照学制办理”。杨振宁就读时,有学生163人,校舍已经建成。学校有运动场、教室、办公室、成绩室、教员寝室以及图书室、会客室、膳房等。

1929年春,杨武之在芝加哥大学的同学邀请他到北平清华大学任教。于是,在那年暑假到来时,杨武之就带着一家人离开了厦门。在厦大任教了一年以后,一家三口于1929年秋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

厦大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家三口的曾经往事。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