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合肥:一生情牵,永耀星河
2025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杨振宁与合肥:一生情牵,永耀星河

记者 张亚琴/文字整理 马启兵/图
2019年6月,杨振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杨振宁小时候与父母在合肥四古巷的家中拍摄的照片
年轻时的杨振宁非常勤奋
 

1922年,合肥四古巷的一声啼哭,为安徽的省城埋下与科学巨擘的世纪羁绊。这座江淮古城既是杨振宁的生命原乡,也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归宿 —— 从幼年穿梭的商铺街巷到三河古镇的读书时光,从庐州中学的求学岁月到离乡前的古城记忆,合肥的印记早已刻入血脉。

阔别二十六年后,1971年的返乡之路重启这份深情。多次的归途里,他以中国科大名誉教授之名深耕科教,用 “杨振宁班” 播撒育人火种,以科技馆名誉馆长之责点亮青少年科学梦想,将 “宁拙毋巧” 的治学态度融入家乡发展脉络。

当 2025 年的秋雨浸湿故园,四古巷的斑驳墙垣、三河的明清旧居、科大的铜像前,哀思涌动。这位写下 “故园使命重” 的游子虽化作星辰,但他留下的科学火种与赤子情怀,早已成为合肥最亮的精神星河,永远照亮江淮大地的科创征程与乡土记忆。     

多次返乡:情系桑梓,助力发展

1971年,阔别故土26年的杨振宁终于重返合肥。这次返乡开启了他与合肥的频繁羁绊,2015年是他最后一次归来。

杨振宁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着深厚渊源。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迁入合肥,从此与这座城市展开倾城之恋,也与情系故乡的杨振宁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访问,成为中美关系中断多年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回美后,杨振宁积极推动中美交往,促进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8月10日,杨振宁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欣然访问中国科大。他一边参观中国科大的校园和实验室,一边针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远景规划向陪同的校领导、教授提出许多建设性见解。1979 年,他受聘为中国科大名誉教授。此后数十年,他持续关注学校发展。2000年后,杨振宁多次专程来中国科大出席“求是研究生奖学金”颁奖典礼,并为获奖同学作了题为“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三个主旋律”的学术报告,心系家乡学子和科研发展。2007年11月14日,杨振宁做客“中国科大论坛”,并做英文报告《1957年宇称不守恒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荡》。2023年7月,国际数学与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

安徽大学微信公众号在10月18日发布的《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一文中提到,早在2001年10月25日,杨振宁先生曾到访安徽大学,为该校徽学研究中心题词:我十分喜欢冯友兰先生的旧邦新命之说。为了发扬新命要对旧邦多所认识。今天高兴看到贵校特设中心研究徽学。当天,杨振宁先生在龙河校区大礼堂作《谈谈我近来的观感》主题报告。2020年,杨振宁接受高校聘书,担任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名誉院长,并现场录制视频寄语学院首届学生,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还亲切回忆了自己与家乡及安徽大学交往的点点滴滴。

对于合肥一中,杨振宁也有着深厚的感情。1992年,杨振宁回访母校,并与师生代表亲切交流。谈及母校对自己的影响,他强调:“中学教育是人生的基石,合肥一中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这种态度伴随我走过整个学术生涯。”2022年5月13日上午,杨振宁同意授权合肥一中创办全球唯一的“杨振宁班”。2022年12月3日,合肥一中举办120周年校庆时,杨振宁专门录制了视频祝福母校:“1937年的夏天,日本人发起了卢沟桥事变,我们一家就回到了合肥。所以那年的秋天,我来到合肥一中读书,虽然时间很短,但对合肥一中有很深的印象。我的记忆里头是觉得学校很努力地在办,老师、同学态度都非常好,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值得怀念的记忆。”

同时,作为合肥市科技馆的名誉馆长,杨振宁先生曾两次莅临参观视察,对合肥市科技馆和杨振宁陈列馆给予了巨大帮助,多次向馆方提供珍贵资料用于展览展示和科普宣传。在建设陈列馆新馆的过程中,合肥馆展陈设计团队也曾两次赴清华大学拜访杨先生,拍摄杨振宁访谈片,并就陈列馆的设计方案征求意见,获得了杨振宁先生的支持与认可。2024年,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重新规划了原先位于黄山路馆区的杨振宁陈列馆,以“大师”为主题,全面展示了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重大贡献。

合肥岁月:童年记忆与精神原乡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合肥四古巷杨家宅院。年幼的杨振宁常在母亲带领下穿梭于商铺林立的街巷,热闹的市井气息成为他最早的城市记忆。

1923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赴美留学。军阀混战的硝烟打破了宁静,母亲带着杨振宁经常回到自己的娘家——肥西三河古镇。古桥流水间,船来人往的安宁让他得以安心识字,4岁便认识3000多字,将《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

1928年,6岁的杨振宁随母赴沪迎接父亲,此后虽辗转多地,合肥始终是他的精神原乡。1937年,15岁的他重返故里,在庐州中学(现合肥一中)求学,却遭遇日军轰炸。他与母亲带着弟妹再次来到三河,次年从这里踏上前往西南联大的逃难之路,合肥古城的模样成为少年离乡前的最后记忆。

沉痛缅怀:市民自发悼念,寄托哀思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逝世的消息传来,深秋的合肥被悲伤笼罩,雨水淅沥中,市民自发前往各处承载记忆的地点,诉说对这位科学巨擘的思念。

在合肥四古巷,曾坐落着杨家老宅,当天陆续有群众打着伞前来缅怀,其中不乏长者、青少年和带着孩子的父母。几位白发老者驻足凝视斑驳的院墙,墙上悬挂着杨振宁幼年与父母的合影。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内,哀悼氛围尤为浓厚。广播循环播放其逝世简短消息,公众号推出 “杨振宁先生与合肥市科技馆的渊源”文章。杨振宁陈列馆里,他捐赠的手稿复印件、录影带静静陈列,入口处的访谈纪录片循环播放,镜头里先生温和的语调与细致的讲解,让不少观众红了眼眶。午后开始的专场讲解场场满员。

安徽名人馆第七场馆处,为杨振宁专门设立展区。讲解员指向珍贵材料照片一一介绍。来此馆的游客比平日添了近三成。

三河古镇的旧居前,人们前来悼念。

安徽省院士专家联合会、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在合肥·院士大厦广场设立吊唁处,于 10月20日上午9时举行集体吊唁仪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在公众号“量子科话”发表题为《怀念杨振宁先生:若干往事与永远的启迪》一文追思,他在文章中写道:“先生的一生,是科学探索的典范,更是精神传承的灯塔。他以理性之光、爱国之心与仁厚之德,为后人留下了光辉的榜样。杨振宁先生的名字,早已超越个体,成为中国科学崛起与文化自信的象征。”

杨振宁的一生与合肥紧密相连,他的科学精神和对家乡的热爱,将永远激励着合肥人民。正如市民在悼念留言簿上所写:“先生化作星辰,但他留下的科学火种与故土情怀,永远照亮江淮大地。”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