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琉璃河遗址 北京地区纳入中原文明治理体系的实证
油漆大王陈调甫的抗战故事
3上一篇 2025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油漆大王陈调甫的抗战故事

 

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民族化工先驱陈调甫以“实业救国”的坚定信念在化工领域谱写了壮丽篇章。他参与创建亚洲著名的天津永利碱厂和南京永利铔厂,后独力创办天津永明漆厂,成为我国涂料业的泰斗。

出身于苏州书香门第的陈调甫,1912年入东吴大学化学系学习,5年后获得化学硕士学位,成为国内培养的首批硕士毕业生。1917年冬,他北上天津,与范旭东等一道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历经8年艰苦奋斗,突破外国技术封锁,1920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斩获金奖,打破“洋碱”垄断,奠定民族工业根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陈调甫一方面艰难维持生产,将涂料制品低价廉售供抗战军用,另一方面奔走在津沪港渝之间,筹划将漆厂内迁,但因拒绝行贿走门路,迁厂计划失败了。

为避免日伪强迫“合作”,陈调甫将天津的漆厂业务全面收缩,委托王绍先等惨淡经营,维持工厂一班人的生计,自己则避居到上海,成立了永明试验室和万化制药厂。战争期间药品奇缺,他招聘一些工人生产销售磺胺类的消炎药,同时进行涂料新品种的研究,特别是对用醇酸树脂为原料生产的油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为永明漆厂日后另一名牌产品“三宝漆”的问世打下了基础。他本人曾回忆:“抗战后天津受敌方严密监视,研究化学机关易遭干涉。仪器药品购置更难。是时太平洋战事未发,上海(租界)成半自由区,研究材料甚为丰富,遂决定设立研究院于上海。延揽人才,搜罗仪器书籍,在兵荒马乱之时,建一小小讲学格物之地。服务人员,研究略有心得后,潜赴后方以效力国家者,颇不乏人,亦算抗战期间一点贡献。”

天津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成为日军重点控制的目标。永明油漆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工厂可能被日军占领,技术人员可能被强征,多年积累的技术成果可能毁于一旦。陈调甫时刻关注留守在天津的永明漆厂和职工们的状况,一直保持书信往来,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他曾说:“人家囤货为自己发财,我囤人为国家储才。”当时,永明漆厂依靠代理人王绍先、梁兆熊等勉强维持,他们按照陈调甫的指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低调运营,回避与日方合作,日方屡次威逼利诱不成,以军需为名将永明漆厂存放在中国银行仓库的贵重原料全部劫走,价值等于半个工厂,永明漆厂被迫停产,仅依靠生产化学试剂和经营商行为职工们发放工资,在艰苦的环境下保存住了永明的人才实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调甫从上海把所有的图书、仪器及大批原料运回天津,着手恢复永明漆厂,得益于技术和人才储备的良好基础,漆厂的发展顺利且快速。1952年,永明漆厂的油漆产量已跃居中国首位,研制出能喷、能刷、能烘烤的中国第一代醇酸树脂漆——“三宝漆”,不仅质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还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商标“灯塔牌”。三宝漆能喷、能刷、能烘烤的特性使其成为新中国工业标识,应用于第一辆红旗轿车、长江大桥、人造卫星等重大项目。

1950年9月,陈调甫加入民建。他衷心拥护新中国、热爱民建,还坚持深耕科研创新,持续关注教育事业。1956年以后,陈调甫患心脏病。但他为了完成周恩来总理“要多写书,留给后人”的嘱托,仍努力工作,着手编著《油漆词典》。临终时,手稿上“做学教”的批注墨迹未干,诠释了“中兴业,须人杰”的毕生追求。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作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陈调甫不仅在化工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抗日战争这一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和担当,在战火纷飞中守护民族工业的火种,为国家储备了一批宝贵的化工人才,为战后中国化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张博璠 据《人民政协报》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