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赚200万元,代价是成为‘老赖’”——如此荒诞的“财富密码”,如今正在一些信贷链条的灰色地带悄然滋生、蔓延。“职业背债人”“摆烂”、非法机构“包装”,相关问题如同毒瘤,亟须切除。遏制“职业背债人”问题滋长,维护金融秩序和基层社会稳定,刻不容缓。
何为“职业背债人”?
所谓“职业背债人”,是以出卖个人信用为筹码,配合“黑中介”伪造材料,从银行套取贷款并抽取“好处费”的信用投机者。该群体大多是无征信、无稳定收入的“白户”,却在灰色产业链条运作下被“包装”成优质客户,实现骗贷目的。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问题已然呈现组织化、线上化、跨域化特征。组织化:从“引流-包装-骗贷-分赃-跑路”,各环节分工明确,有的负责锁定“背债人”,有的负责“包装”身份,有的瞄准特定金融机构,甚至还有个别银行工作人员在内部“接应”,产业协作网络可谓严密。一些“专业团队”甚至出现公司化、规模化的运作模式,套取银行资金上亿元。线上化:在网上空间,“三个月躺赚两百万”“不用本人偿还债务”“只需贡献自己征信”等“暴富话术”极具诱骗性,“背债经验分享”“跑路攻略”类帖文不时出现。此类内容通过相关网络技术精准触达资质不足的小微企业或征信“白户”等特定人群,不仅降低了“拉人头”成本,更使得骗局快速扩散。跨域化:该灰色产业链正从信贷活跃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县域蔓延,并与“首付贷”“经营贷转按揭”等“黑灰产”相互交织,呈现多点散发、快速扩散的态势。各地存在监管政策不一、信息共享不充分等短板,不法分子借此跨域操作,使得风险识别与处置面临更大挑战。
“职业背债人”为何出现?
“职业背债人”问题出现的背后,是贷款审核机制漏洞、基层监管机制薄弱、一些人群财富观走偏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需求端看,一些小微企业或收入不稳定的征信“白户”缺乏风险意识,缺乏信贷常识,对违法背债危害性认识不足,财富观念逐渐走偏,渴望轻松赚快钱、赚大钱;从供给端看,部分农商行、村镇银行信贷管理薄弱,过度依赖抵押物估值,忽视第一还款来源审核,内部控制和合规意识不足,为骗贷留下操作空间;从监管端看,县域基层司法资源有限,处置周期长、追赃率低,给灰色空间扩张留下监管盲区。“职业背债人”不仅致使虚假贷款形成坏账、侵蚀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长远来看还容易形成多重抵押、资金嵌套,给基层形成巨额债务压力。要打出标本兼治、多方协同的组合拳,避免其诱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不小心变成“职业背债人”,该咋避免?
“不到半年时间,我拿到了报酬却成了‘老赖’,每天只能躲在家里。”近日,曾在广东省东莞市某电子厂工作的阿胜告诉记者,他通过朋友介绍和中介包装,成了一名“职业背债人”。在获得高额分成后,他并未迎来自己想要的生活,反而持续被催债,最终他选择辞掉工作躲回老家。当前,“职业背债人”呈现出产业化发展趋势,致使个人征信受损、金融市场风险增加,严重影响社会信用体系运行。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17日,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超844.9万人,这里面就有不少“职业背债人”的身影。
“卖掉”个人信用,背负巨额贷款“我今年35岁了,一事无成,现在还背上了欠款。”阿胜原本是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工人,但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收入有限,听说有工友通过“背债”赚钱,犹豫一段时间后,他也选择做“职业背债人”。所谓“职业背债人”,一般指以实现快速获取高额利益为目的、专门为他人承担债务的人员。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东高村人民法庭法官雷明华介绍,这类群体通常具有较为清白的信用记录,并通过夸大甚至虚构自身资产、职业等情况从金融机构中获取高额贷款,在分得一部分“好处费”之后,再将剩余金额转交他人。按照中介的要求,今年初,阿胜在指定地点居住,通过中介伪造银行账户流水,冒充“优质用户”以买房、二次抵押等名义向多家银行贷款共372万元。阿胜拿到了一笔分成,但却背上了高额贷款。“这就是一锤子买卖,卖掉自己的信用,没有任何大的风险。”对于成为“职业背债人”可能带来的影响,中介忽悠阿胜:“顶多是成为‘老赖’,被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高铁。”事实上,“职业背债人”面临的法律风险远不止于此。雷明华表示,成为“职业背债人”,不但需要承担归还欠款的民事责任,严重的将可能面临诈骗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刑事责任。本人及家人在升学、择业、贷款、社会评价等方面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背后暗藏完整黑灰产业链
像阿胜这样的农民工,是不法分子或中介机构眼中理想的背债人选。记者整理公开案件发现,相关中介招收的“职业背债人”,一般倾向于选择收入低、无社保、文化水平不高且无偿债能力的群体,像阿胜这样收入低又想用钱的农民工成为他们的目标。“不法分子可能以各种噱头吸引不懂得背债后果的农民工等群体加入灰色产业链条中,以套贷、背债为名开展诈骗活动。”雷明华说。“背债”的类型主要包括房贷、车贷以及企业贷等,贷款数额从几十万元至几千万元不等。记者以急需用钱、没有贷款记录的农民工名义,联系到一名“背债”中介,对方要求提供身份证号码、信用分等个人信息。在该中介的朋友圈中,记者发现了大量招收“职业背债人”的广告。那么这些收入不高甚至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工,为何能贷出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部分原因与一些金融机构的监管漏洞以及“内鬼”有关。2023年12月,上海警方披露了一起涉案6000万元的房贷诈骗案。该案中,有银行职员与贷款中介、房产中介等多方联手,利用“背债人”买房骗贷套利。最终,34名嫌疑人被警方抓捕归案。
严厉打击职业背债行为
“‘职业背债人’现象频发,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信用体系崩坏,致使大量贷款无法收回、沦为呆账坏账。最终这部分信用成本会转嫁给真正需要贷款的人,使得真正需要钱的人更难贷款,形成恶性循环。”雷明华表示,“职业背债人”严重破坏社会信用体系运行。为了治理“职业背债人”乱象,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今年8月,山东省德州乐陵市公安局侦破一起特大涉汽车贷款诈骗案,同时研判出涉及全国24个省份的“背债人”207人,涉案价值达1.2亿余元。日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案件,案涉“职业背债人”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同时追缴其全部违法所得,判令其退赔被害银行的经济损失。“现在整天担惊受怕,非常后悔。”阿胜告诉记者,背上高额贷款后,他和家人的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天天被催债,出行和消费也受限”。如何避免更多像阿胜这样的人误入歧途?“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等群体的法律素养和风险意识,通过社区宣讲、开展法律讲座等方式,加强民众对‘职业背债人’需要承担的法律风险、可能面临的不利后果的了解,引导其免受高额利益诱惑的影响。”雷明华建议,另一方面,应做好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告知其在面临生活困境、需要贷款时可以采用的合法贷款方式。此外,有关部门还需加大对“职业背债人”背后黑灰产业链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此类问题的发生。
综合《半月谈》、《工人日报》、央广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