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止步:我的成长之路》胡世宗/著
本书是辽海出版社“成长”系列丛书之一。书写浩荡洪流与铁流,赓续红色文脉与血脉,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始终在为人民放歌。他的两个榜样,陈辉与雷锋,隔着时空引导他前行。绿色军营、边关哨所、烽火前线,留下了他血与火的诗篇;两次重走长征路更是难以复制的传奇经历。作者以真诚、质朴的笔触,将自己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与经验,从时光深处打捞出来,凝成此书,捧给青少年读者。
《林门郑氏》[马来西亚]林雪虹/著
可算一本“小书”的篇幅,却有饱满的情感、沉郁的质地、犀利的自省和厚重的内涵,这是马来西亚作家林雪虹对母亲的怀念,对那一代女性命运的追忆和悲悯,也是对华人世界母女关系中不可名状的种种纠葛的剖析。
《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张怡微/著
收入作家张怡微近十年文章的本书包含生活记录、行旅见闻、阅读笔记、创作心得,不同文章串联起作者这期间的人生和写作。由于作者在作家身份之外还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导师,所以她看待文学作品或许别具视角,她事关文学阅读的散文由此在流畅、好读之外平添一些理性审视,在近年韩国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影响渐大的背景下,书中十篇对若干位韩国当代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解读尤为难得。
《赤土:一个移民村庄的存在与时间》夏佑至/著
某种意义上,本书是作者带有实验性质的文本探索,将虚构与非虚构写作并置,在个人回忆这条线索中加入虚构成分。一个村庄,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物,在切实的时代流转中,经历了四十年来怎样的冲击和变迁,经作者的眼中看去,小说般的写法和社会学视角下的乡村图景,构成颇具挑战性和戏剧性的文本质感。
《把世界留给黑暗与我:丁帆书评集》丁帆/著
这是一部在文学与思想交汇处展开的批判著作,也是一位资深学者与经典和现实深度对话的成果。全书从三个维度展开。在经典文学层面,丁帆通过对《牛虻》等文本的细致解读,还原了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更追问其在今日的价值与意义;当代文学方面,他关注《我的米海尔》等作品,反映现代社会与个体身份的复杂变迁;思想史维度,则聚焦伯林、别林斯基等思想家,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变革中维系独立思考与文化责任。
《东坡之眼:苏轼的艺术精神与绘画世界》金哲为/著
苏轼是文学艺术上的全才,在绘画方面,提出文人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如何走进绘画世界的?他偏爱哪些画家,又有哪些视若珍宝的收藏?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看画的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些论画文字里,寄托了多少难以言说的心事?
《仙女来,仙女来》米吉卡/文,徐敏君/图
这是一个讲述祖孙亲情的绘本,通过三段重复结构,讲述了小女孩在奶奶的陪伴下不再怕黑、怕打雷、怕吃药的成长故事。故事中的童谣像一条绵绵溪流,连接起书中女孩的童年和少年,连接起相聚、分别,也连接起作者和读者关于亲情的共同体悟。祖辈对孩子的爱是一场单向的旅程,它也许来不及回流,但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生出力量。当顺境时,这份爱是隐形的,当逆境时,这份爱就像黑夜里的光,让你可以依靠,可以温暖。原来勇敢和力量,早就在这份爱里悄悄长大了。
《我播种黄金》唐诺/著
从福克纳、格林、勒卡雷到塞万提斯、屠格涅夫、王尔德,从《往事与随想》到《圣经》,中国台湾作家唐诺在过去三年中,以岁月带给他的感悟与积累多年的阅读历练深入十四部文学经典,有别于他以往文章汪洋恣肆的表达和动辄上万字篇幅,在这本书中他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力求触及既往未及之处,文章长度亦有边界,不变的是他对文学经典的热忱,对阅读这件事的看重。
《补书》汪帆/著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赋予古书新生的作品,作者系浙江图书馆有着二十年实践经验的古籍修复师。经由洋溢着隽雅书香气的装帧,书中以深入浅出的笔触、清晰到位的配图讲述了作者从事古籍修复的经历,具体到随师学艺、修复工具的选择和搜求、修复的原则(分寸感)以及修复实例的记录等等,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外还有直观的触感。
《夏蚕》周敏/著
博物馆里,与丝绸起源密切相关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苏醒,尘封多年的记忆,带它回到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它的小主人——女孩小夏,在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后,却在传奇般的经历中,拯救了她的族人。这部幻想小说也在细密钩稽间,复原了一个农桑文明的起源时代。 据《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