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瓷器故乡,历来有不少奇趣瓷玩流传于世,睿智的老祖宗喜欢将文化创意表达在瓷器上,故而创造了一件又一件珍瓷。每每鉴赏,似乎又回到了中华历史上的那些光彩夺目的时代。本期带大家鉴赏一件镇馆级文物,来头不小,底部有洞却不漏酒,堪称“魔物”,也是古代独一无二的黑科技,这便是国宝级别的“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在墙角挖出的魔壶
青瓷作为我国陶瓷烧制中的珍品,于商周时期出现(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一直到了唐朝,奠定了“南青北白”的基础。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唐代青瓷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1968年,陕西省彬县在对一段废旧的城墙进行维修改造时,一件不太引人注目的瓷壶在古城墙下被挖出。将这个不起眼的瓷壶清洗干净后,在场的古陶瓷专家对这件造型别致、装饰精细的古瓷壶感到十分惊讶。
专家们惊讶是因为它表面润泽有光,壶呈圆形,有盖却不能打开。它全身雕刻有花纹,造型生动而又逼真,它腹饰缠枝牡丹丰满华贵颇具立体感,说它是壶,可又不知应该从何处把水灌入壶内。面对这样一件让人费解的器物,专家们暂且把它称做魔壶。
这件魔壶就是“青釉提梁倒注瓷壶”,是唐代青瓷中的佼佼者,属于“耀州窑”的产品。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八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而这件在墙角被挖出来的文物之所以被称作“魔壶”,因为它是一件底部有洞却不漏酒的神奇酒壶。
唐代珍瓷: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品鉴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青釉提梁倒注提壶,壶釉色呈橄榄色,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深12厘米,底部圈足直径7.5厘米。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像柿子的盖子一样,柿子寓意吉祥、诸事平安。不过此壶的柿子盖却是一个象征性假盖,并不能掀开。
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仿佛是凤凰栖息在树枝上,等待着百鸟来朝。壶嘴位于壶盖与壶身的衔接处,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母狮张开大口侧卧在壶身上,神态生动逼真,就连母狮的牙齿也是清晰可见,这样精湛的雕工让人惊叹。一只幼狮正在母狮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场面显得十分温馨。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装饰,纹饰简洁明快。立体感十足。因为壶身上的狮子是百兽之王,凤凰是百鸟之王,而牡丹则是百花之王,故此壶又被称为“三王壶”。这件倒灌壶,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倒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成品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实为耀州窑一件罕见的珍品。
这个壶的盖子竟然打不开?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它的设计极其巧妙,古代中国工匠运用了逆方向思维,不按常理出牌,把壶的装水机制给颠覆了。而它之所以被称作“黑科技魔壶”,还是因为它只有一个壶口,壶盖是个摆设不能用,整个壶身是一体的。围绕它转一圈,也不见有其他缝隙缺口。这就奇怪了,难道水是从壶口倒进去的?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壶的底座有一个除壶嘴外唯一能进入壶的内部的通道梅花孔。于是专家试着将水顺着梅花孔注入壶内,这时水并没有从壶嘴流出来。可是令专家没有想到的是,将壶身正过来以后,水也并没有从壶底的梅花孔泄露出来,如果此时将壶身轻轻倾斜,水反而能从壶嘴正常流出。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魔壶进行了X光“透视”。
通过魔壶的剖面图,专家看到壶里面有两个导管,以此可以判断出,魔壶实际上是一只倒流壶。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底部看到一个梅花样的注水口,机关秘密就在此。可是注水口在壶底,是怎么做到水不漏出来的呢?下面就给大家先上一下物理课。
黑科技: 底部有洞却不漏酒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的原理其实就是物理原理中的“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也即是在一个容器内水永远持平,不管容器如何倾斜液体都水平。在壶底将酒倒入,灌酒时先将壶倒置,酒从壶底的梅花孔注入,由于壶内有一根漏柱将酒隔开,壶放正后,滴酒不漏。精巧的设计,别致的造型,既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也是古代独一无二的黑科技。
那么倒过来由壶底注水,水岂不是从壶嘴漏掉?其实壶身内除了有一条注水的管子连接壶底,还有一道弯壁隔出壶口通道,也即这提壶设计了两条管子,一进一出。水注满,翻倒壶身过来,水不溢出。如果还很难理解,不妨请各位把玩一下手中的打火机,也是相似的道理。如此奇妙的设计,实在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古时人们的智慧。
因此,魔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谜就迎刃而解了。据史料记载,这种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就已出现。由于倒流壶没有可掀开的盖,因此密封得更严实,灰尘不能落入壶内,也就更卫生。1996年,它被国家文物鉴定组定为一级甲等,堪称国宝级文物,同时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其实,这倒流壶在利用了一个科学原理制成后,同时还说明了一个生活哲理。这就是,倒即正,正是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为倒。这样一个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道理,其实就是告诉众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超越限度。好多外国人在参观了倒流壶后钦佩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老祖先就有如此高的科学领悟和哲学领悟,真了不起。
经专家考证,这件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展示了五代时期耀州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今对这种壶的发现非常少,因为这种壶虽然巧妙有趣,但是制作难度非常大,加上其实用功能不强,故而渐渐销声匿迹。我们如今也只能通过这件遗留的孤品,敬仰我们先祖的智慧,也不失为一种幸事。 星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