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记者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四五”以来,我省始终保持“往前赶”的奋进姿态,“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总体符合预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3.87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06万亿元,连续跨越了4万亿、5万亿两个台阶,预计五年增量达到1.4万亿元。
经济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台阶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安徽进入了经济大省的行列,也相应作出了更多的贡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介绍,据统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3.87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06万亿元,连续跨越了4万亿、5万亿两个台阶,预计五年增量达到1.4万亿元。区域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对外投资、境内上市公司数等稳居全国前10位、均居中部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市场经营主体数、人民币贷款余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年均增速位居长三角第1位。
此外,我省充分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链接长三角和中西部的战略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安九、昌景黄等高速铁路开通运营,高铁运营里程稳居全国前3位、长三角第1位。高速公路新增1250公里、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实现从“县县通”到“县城通”。江淮运河世纪工程全线贯通,累计通行船只超10万艘次。合肥新桥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达到12万吨,芜宣机场全面开启国际货运功能。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建设,累计开行超过5200列。各类开放通道通达25个国家地区、180个站点城市。
科技创新进军全球竞争前沿
我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强化服务保障,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重地。坚持把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国家队”摆在突出位置,合肥国家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地位不断夯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和在建大科学装置数量翻番,五大研究院组建运营,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加快推进,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获批,有力提升了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位势。
聚焦“四个面向”开展技术攻关,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加速涌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动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许多领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本源悟空”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东方超环”创造“亿度千秒”新的世界纪录,“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
突出“企业主体”优化创新生态,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深入人心。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和紧迫性。与“十三五”末相比,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7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长7.6倍,超八成的研发经费和科技攻坚项目、超九成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由企业牵头。
现代化产业体系迭代升级
突出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26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提质扩量,基地产值从“十三五”末的7500亿元提高至2024年的1.35万亿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秀率居全国第3位。汽车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从1968年江淮汽车打造出“皖产第一车”,到“十四五”我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由全国第8位和第4位跃升至第1位,奇瑞集团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并成功上市。
突出前瞻布局、创新策源,推动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超前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布局建设合肥量子科技、芜湖低空经济等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围绕细分赛道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星企业”。量子产业集聚相关企业100余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全国首个可训练万亿级参数规模的国产化算力集群建成运营。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获批建设,低空经济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突出数智赋能、绿色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不断焕发生机。加快推动煤电、钢铁、有色等领域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步伐,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个,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个,创建国家绿色工厂311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传统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