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育》杜卫 著
朱光潜先生1932年给《中学生》杂志写了《谈美》,也就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语气亲切,讲学问深入浅出,文字晓畅易懂,字里行间都引导着读者追求人生艺术化的境界。本书作者杜卫教授研究美学与美育四十年后,萌生了向大众普及美育知识的念头,希望就着朱光潜先生《谈美》“接着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王笛 著
本书通过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一个极具成都地方特色的公共领域,再现一个城市最基层单位中公共生活的完整画面,建构茶馆和大众日常的历史叙事和微观考察,透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剧变,以及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历史的钟摆》李菁 著
本书是对八位中国历史研究学者的记叙和访谈。八位学者中,有六位来自美国,包括费正清、傅高义、周锡瑞、伊沛霞、柯文和裴宜理,此外还有中国学者葛兆光,以及最近去世的许倬云。书中写到的这些学者都有卓越的学术建树,他们的著作皆在中国广为传播,备受追捧。
《爱与勇气:印度思想家斯瓦米·辨喜传》[印]斯瓦米·尼基拉南达 著 闻中 译
“他的这些话语,就是最伟大的音乐,是贝多芬风格的乐句,是亨德尔风格的进行曲,拥有激情昂扬、排山倒海一般的恢宏气势。”这是罗曼·罗兰笔下的辨喜,辨喜登上世界舞台后对西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辨喜倡导东西方宗教的和谐,是“东学西渐”的印度学代表人物。
《鲟鱼》 邱兵 著
这是《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创办者、媒体人邱兵的新书,收入的几部作品有着浓郁纪实色彩又融入其人文情怀与文学追求,至亲、故友、萍水相逢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展开,记录、讲述、勾勒,生老病死、江湖豪气、善恶交织,时代烙印与日常流水中自有其动人之处,洋溢着对世间百态的悲悯与资深媒体工作者捕捉线索的嗅觉和讲故事的能力。
《九叶传》 霍俊明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流派,因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这是第一部关于“九叶诗人”的学术传记,是对已然成为诗歌史经典的“九叶诗派”的一次整体性回视与观照。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良斯·罗萨 著 游雨频 译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拉美文学便在中国文学界及读者中产生巨大影响,此后几番热潮绵延至今,从马尔克斯到波拉尼奥成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名字,而巴西作家若昂·吉马良斯·罗萨其人其作在中国的译介与阅读则与其在20世纪拉美文学界的重要位置不相称。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吴尚之 著
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故事及其蕴含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系统梳理了先贤80个读书故事,深入解读其中蕴含的读书精神与文化传统,展现中华民族崇文重学的文化基因。
《平原与少年》庞余亮 著 孔巍蒙 绘
一个少年行走在村庄的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要扯盐巴草,熬到冬天的盐巴草力气比“我”要大;雨水要追青肥,一整天,“我”眼含泪水追赶着母亲;惊蛰至,虫子同学苏醒,“我”为所有越过冬天的众生感慨不已……一本书写生灵万物、追忆童年故乡的散文集。
《齐民要术(少儿彩绘版)》赵翰生 著 吴思远 绘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该书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后世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