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烛光炬成“阳”
八旬老人走失树林 无人机利用热成像锁定“目标”
今夏活动精彩纷呈 我省消费市场呈现新活力
胃癌患者“食”之不易 医护联手妙手再造“新食道”
3上一篇 2025年9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胃癌患者“食”之不易 医护联手妙手再造“新食道”

记者 马冰璐 通讯员 刘文健
 

星报讯 在食管和胃均已切除的情况下,利用患者自身的一段结肠重建“新食道”,成功恢复经口进食——这一高难度手术近日在安医大一附院南区普胸外科顺利完成。日前,康复出院的杨大爷(化姓)对安医大一附院医护团队的精湛技术赞不绝口。

杨大爷今年70岁,10年前因胃癌接受了全胃及部分食管切除手术,并采用小肠进行了上消化道重建。近日,杨大爷觉得自己“食管好像被卡住”,吞咽有异物感。杨大爷赶紧又去做了胃镜,检查结果提示其残留食管发生多原发肿瘤。这一消息让杨大爷和家人倍感压力。杨大爷年事已高,二次手术不仅操作难度大,切除残余食管后的消化道重建更是面临巨大挑战。得知安医大一附院普胸外科谢颂平教授团队在复杂食管疾病诊治方面具备丰富经验后,杨大爷决定前往该院就诊。

接诊后,谢颂平教授团队迅速联合消化内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全面评估病情。考虑到患者既往胃癌手术史,此次食管肿瘤为多发病灶,但仍较为局限,未见外侵及远处转移,团队一致认为手术是最佳治疗选择。

面对手术的复杂性,为尽可能减少创伤、提高成功率,谢颂平教授团队为杨大爷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手术方案:第一部分采用胸腔镜微创技术切除胸部食管肿瘤;第二部分则通过“胸骨后通路结肠代食管”术式重建消化道,以恢复其经口进食功能。

8月13日,手术正式进行,整台手术历时4.5小时,食管肿瘤被彻底切除,结肠代食管重建顺利实现。

经过10天的快速康复管理,杨大爷于8月23日成功恢复经口进食,他十分激动地向谢颂平教授团队竖起大拇指说道:“感谢你们,让我再次喝到这么美味的汤!”术后病理分析显示,肿瘤已达到临床根治,无需进一步放化疗。在13天的精心护理与康复治疗后,杨大爷身体恢复良好,进食功能基本正常,最终满意出院。

谢颂平教授介绍,“结肠代食管”手术适应症包括食管癌术后再发、胃癌根治术后再发食管癌、气管食管瘘、食管及胃毁损,通过移植患者自身的一段结肠替代病变食管,帮助因严重食管疾病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重新恢复进食功能。该手术操作复杂、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是普胸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