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小行星撞击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对一颗对地球存在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先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对其实施高速撞击。在合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表示,我国将构建相对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
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9月4日-5日,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合肥召开,主题为“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利用”,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大使、国际组织负责人、航天机构代表、科研院所专家等共计400余人汇聚合肥,共同研讨小行星探测、防御及地外资源开发利用等国际前沿问题。
吴伟仁介绍,科学界普遍认为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全球大约75%的物种灭绝。而在历史记录中,小行星也多次“造访”或掠过地球,“高破坏性撞击事件,概率极小、但危害极大。而现在,我们对于小行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对一颗1000万公里左右地方迎面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在这个地方交会,交会过后争取能够产生极大的动能,改变这个小天体的轨道,而且撞击过后要让它至少几十年、一百年之内,不能够再撞击地球了。”会上,吴伟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际伙伴携手探秘深空
记者获悉,由深空探测实验室主办的深空探测国际会议,已经连续开展三届。3年来,深空探测实验室完成了从机构组建、平台搭建到任务支撑、科研攻关的发展。当前,实验室主要开展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小行星探测与防御等领域的重大工程立项论证和相关预研课题研究工作。
目前,合肥深空探测产业加速汇聚,已集聚中科星图、航天宏图、中科卫星等上下游企业160多家,初步形成集设计研发、载荷制造、星座运营、通信终端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
会上,深空探测实验室与7个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的新国际伙伴签署了合作协议。首家落户合肥的国际组织——国际深空探测学会,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吴伟仁表示,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地球安全和人类福祉,“其实,小行星本身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航天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此外,大会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携手共进,建设小行星防御体系,发展深空经济,保护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