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激烈的战斗,我们俘虏了十几个日本兵,缴获十几挺机枪。”回忆起与日军的交锋,94岁的石纪伦依旧历历在目。
1931年,石纪伦生于萧县王寨镇石桃园村一个赤贫农家,一家8口挤在简陋土坯房里,仅靠几分薄田维生,饥饿与贫困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
1944年7月,13岁的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彼时中国正遭日军铁蹄践踏,这个贫苦少年怀揣朴素的爱国情怀穿上军装,成为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战士。
入伍不久,他便在萧永游击队担任通讯员。这个岗位看似平凡,却需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传递情报,每一次出发都是与死神的较量。1944年8月的一次紧急任务中,敌军刺刀刺穿他的左腿,迎面骨严重受损。虽然医疗条件极度匮乏,但他仍强忍剧痛完成任务,那块未能完全取出的碎骨,从此与他的身体长在一起,成为烽火岁月最深刻的印记。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跟随游击大队转战各地,永城的对日作战至今清晰印在记忆中。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和战友们毫无惧色,“打得激烈得很,枪越响越有神”。那场战斗中,他们成功俘虏了十几个日本兵,将缴获的十几挺机枪捆成一捆,高兴地送回后方。
战火淬炼中,部队的优良传统深深融入他的血脉。他始终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奉为圭臬。在群众家中借住时,哪怕是一口热饭,他也坚持先让给老人,自己则常啃着干硬的杂粮充饥。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石纪伦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1950年8月底,新中国的曙光照亮大地,他退伍返乡。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为新中国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