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使人宁静,视野的开阔,让人超越陈旧的认知框架,直面真实而又复杂的世界。
《荒野寻马》 作者:依蔓
推荐理由:世间之事无常变幻。唯一有常的,是无常;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然而,相较于以往,世界进入所谓“现代”之后,不确定性急剧增强,就像本来晃动的海面遭遇大风暴,人人动荡不安。吊诡的是,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仅从表象上看,是被固定在一套人为建立的、貌似完备的现代体系中的。但人为之物,或许总归脆弱。
《东坡之眼》 作者:金哲为
推荐理由:苏轼,一位无法用简单标签定义的文化巨匠,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和豪迈旷达的心性吸引不计其数的写作者书写他的人生,而这本书选择了一个不常见的角度。“东坡之眼”即苏轼看画之眼,书名取自苏轼原诗:“知君论将口,似予看画眼”。这既是一本对苏轼真实面目的追索,也是对苏轼绘画理论的探讨。
《两个普通女人的十年通信》 作者:仙人球爱水 污士奇
推荐理由:正如书名所写的那样,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人,是两个普通的女人。她们一个生活在小县城,一个腾挪在大城市;两人在第一次见面前就是“表亲”,只不过是隔了好几层的那种,终于在很多年后异乡的校园中真正相识,只是那时谁都没有料到,余生会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
《赤土》 作者:夏佑至
推荐理由:记忆与故土是每个人终其一生与之交手的母题。在“从精神上变成一个成年人”之前,少年大有在这片土地上跌跌撞撞,他有过很多迷茫与困惑,从小学到高中,后来他又读了大学和研究生,每“上升一寸”,便离赤土更远一步。但记忆其实并没有被抹去,而无法忘记意味着“不能悬置过去的选择及其后果”,因此也就“无法做出新的决定”。
《大门口的陌生人》 作者:何袜皮
推荐理由:“保安”可能是城市生活中那群最熟悉的陌生人之一。“中国小区保安,无论是作为一个行业、一份职业还是一个群体,都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它们的诞生和发展是国家政策的结果,作为职业的保安履行的职责也不限于保卫安全,作为一个群体的他们大多是在城市空间里被边缘化的‘农民工’。”这本书就是对这个行业和里面的人一个阶段性的记录。
《直面临终时刻》 作者:陆杰华 戚政烨
推荐理由:人固有一死,但死亡在人们的生命中却常常处于一个“不在场”的状态。对于浸染于“乐生恶死”文化中的中国人来说,“临终”更是一个难以“直面”的时刻。然而许多时候,恰是这样对死亡的避讳,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在这个意义上,每一部研究死亡文化的著作,都是一次观念上的重要启蒙。
《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 作者:胡岳峰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研究清代货币问题的经济史之书,七百余页,共计七十余万字。其篇幅之多,令人望而却步。又因其研究主题为货币,更是让非专业(未接受经济学或经济史专业训练)的读者望而生畏。要知道,即便在经济研究之内,货币问题也是最艰深的领域之一,无数有关货币的理论和发现被建构后,又被误读、被重构。
《诗歌与警察》 作者:[美]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谷大建 张弛
推荐理由:在近代史上,“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个关键进程,在此之前还有“十四人事件”与巴士底狱相连。两者相距约40年。在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的笔下,这要从1749年说起。这年春天,巴黎的警察总监接到一项命令,让他搜查并逮捕一首诽谤国王路易十五的诗歌的作者。几经周折,他偶然得到一条线索,有一个藏诗者可能与此有关。
《阿拉伯之沙》 作者:[英]威尔弗雷德·塞西杰 译者:陈晞
推荐理由:对旅行作家来说,阿拉伯是个神秘且难以下笔的世界,在那里覆盖的不仅有沙子,还有难以厘清的历史。复杂的宗教文化,深厚的历史,以及英国殖民和现代世界的冲突都让本就复杂的阿拉伯世界变得更加分裂。威尔弗雷德·塞西杰在1945-1950年间两度穿越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沙漠,写下了他途中经历的冒险故事以及在阿曼、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与当地人的交往。 据《新京报书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