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我创作的福地
2025年8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本报记者对话热播电视剧《生万物》原著作者赵德发:
安徽是我创作的福地

记者 吴笑文 实习生 方鈺艺
赵德发 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从鲁南乡村走向浩瀚深海,从笔墨纸砚到荧屏光影,作家赵德发用45载文学长跑,书写着土地与海洋的文明史诗。他的笔下既有农耕文明的缱绻与决绝,亦有海洋文明的澎湃与深邃。2025年的暑期,根据著名作家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农村题材年代剧《生万物》火了。再度引发人们对土地、人性与时代的追问。本期专访,赵德发先生畅谈创作与改编的辩证关系,并坦言从写作者到教书人的身份转变中“修行到老”的文学信念。                  

“改编是双向赋能” 《缱绻与决绝》的荧屏重生

记者:《缱绻与决绝》原著于1996年问世,是您早期的一部作品,是什么样的契机推动了《缱绻与决绝》的影视改编?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准备了好几年,于1995年写成,我40岁那年。199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问世之后,引起了一些反响。先后有几家影视制作单位和我商谈,但最后都没成。其中有一位制片人郭女士,一直认为这部小说很适合拍摄成电视剧,直到2022年,打电话和我说有一家制作公司被这部小说打动,决定把它拍成电视剧。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去年的春天,《生万物》在山东沂南县的沂蒙影视基地开拍,在开拍仪式上,爱奇艺的总编和我说,他们之所以改编拍摄,是因为《缱绻与决绝》写出了农耕文明的精髓。 记者:您之前说《生万物》相当于是集中拍摄了原著《缱绻与决绝》的前半部分,对主人公宁绣绣的人物设置也进行了改编。作为作家,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进行影视改编?

赵德发:文学与影视,一种是文字,一种是镜头,它们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逻辑和表达手段,相较于小说,影视作品的情节需要更加紧凑,戏剧性也更强。作家面对原著和影视作品的讨论时,需要认识到改编可能对原著的某些方面有所取舍,有些作家拒绝改编。作家应认识到,并非所有被改编的小说都是好小说,许多未被改编的作品同样经典。

我是很乐意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编,被搬上荧屏。改编是双向赋能,有其好处。好作品自带流量,有粉丝基础,这样一旦改编,观众会追剧。影视作品的受众非常多,不同的人接触到这部作品,也能促进图书销售,出版社编辑告诉我,《缱绻与决绝》已经加印了好几次,销量还是比较大的。再比如,我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经山海》2021年被改编成电视剧《经山历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深受观众喜爱。这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部书,我听出版社的同志讲,电视剧播出后销量也增加了不少。

“不懂就学,从不退却” 一场从“土地”到 “海洋”的三十年远征

记者:8月中旬,您带着最新长篇小说《大海风》亮相2025上海书展,介绍一下创作历程。

赵德发:《大海风》是我的第十部长篇小说,是我酝酿了30年,用3年时间写成的,为了写好这部小说,我阅读了大量资料,经常深入海边采访,还随渔民一起出海,从长江口走到了鸭绿江口进行实地采访。我就以中国北方沿海和海洋生活为叙事空间,描绘20世纪上半叶的风云变幻,讲述主人公邢昭衍的奋斗与抗争,塑造生动的人物群像,揭示了海洋文明的发展进程。我开笔时,在纸上写下“海立云垂、惊心动魄、汪洋恣肆、饱满圆融”这几个字,放在案头,写作时,看上一眼。我想努力使这部《大海风》成为中国海洋文学的重量级作品,这是我心向往之的境界。

记者:《大海风》是您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却是第一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您曾创作过“农民三部曲”,从“拥抱土地”到“走向海洋”,为何在深耕乡土30年后转向海洋写作?

赵德发:我是一个农民子弟,生在鲁南农村,从小在土地上长大,在家乡一直到30多岁才离开。所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之后就把书写乡土,讲述土地上的故事作为我的首选。我曾说过,只有农民与土地才能给我持久而深沉的创作冲动。但我从1995年调到日照工作,在海边居住。我就经常到海边采访。接触渔民,接触海员,了解他们的故事,熟悉海洋文化,了解海洋文明进程,让我深深震撼,这样过了十来年。我就觉得有了冲动,想写海洋题材的作品。

土地书写与海洋书写题材不同,内容不同。如果说有相似之处,那就说是在陆地海洋上的人类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些关系、人性的复杂等都要来表现。如果说不同,陆地上的生活与航海生活完全不同,关于呈现,一个是以黄色为底色,一个是以蓝色为底色。但这两大类书写,最好要相互的关照,相互的参照。

记者:作为文坛的长跑健将,您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带来惊喜,不断超越自我。您如何找到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否也遇到过困难或挣扎的时刻?

赵德发:我已经在文学道路上跋涉了45年,自从山大作家班学习毕业之后,写作才比较顺利一些。我追求的风格,就是有丰厚的内涵,深刻的思想,甚至有些作品有史诗品格。我从来都不会放弃,不会退却,不懂就学。每当遇到一个新的领域,我就大量地读书,努力地学习,掌握大量素材,去实地采访,争取自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虽然发表出版了一些作品,但我这个人,一直是想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所以我的创作上有几次大的转型。比如说写完“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后,写了“宗教文化姊妹篇”《双手合十》《乾道坤道》这是比较难的,然后又转向海洋文学写作,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题材全新的领域。写宗教文化姊妹篇,写长篇小说《人类世》 ,要涉及地质、历史学。我就恶补了一段时间,让自己把这个内容弄明白了,再写出来。

写作是修行自律、学习与超越自我的哲学

记者:您之前在采访时说过:“写作是一种修行 ”,怎么理解?

赵德发:我说过,写作是一种修行,这话还曾经作为一本访谈录的书名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之所以这样说,如果要从事写作,就要不断地修炼自己。从思想文化修养上来修炼,让自己不断地提升,同时还要在心性上修炼,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写作上不急躁,慢慢地下苦功。这样才能把作品写好。第三方面的修行就是在能力上提升,不断提升自己的表现能力。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风格追求等许多方面。

在许多方面都要用心,这样才能把自己获得的材料、想要表达的思想完美地表现出来,这个就是我说的,活到老,学到老,也要修行到老。

记者:作为一位专职作家,您一般是怎么安排写作的?

赵德发:我的早期写作,都在业余。工作与创作肯定有冲突,但我还是尽量挤出时间。我从2002年起进入专业作家状态,虽然还有一些工作,但是以写作为主,我就形成了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早晨5点起床,喝一杯咖啡就开始写作,一直写到8点,这是我的黄金时间。8点收工吃饭,9点到10点再休息一会儿。10点左右起来处理杂务。下午可能再继续写,或是修改修改文章,或是读书。晚上就不写作。从事些不用太动脑子的事情。这样久而久之吧,就形成了生物钟。早晨环境安静,脑子也比较清醒,这样能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写作。也能有很高的效率。写作是需要自律精神的,才能够心无旁骛做好这件事情。

对年轻创作者的寄语 “人格与胸襟是最高阶梯”

记者:从创作到教学,也是一种转变。您观察现在的学生,通过学习走上作家之路的可能性大,还是本身天赋异禀成为作家的可能性大?

赵德发:过去大学中文专业都持一种观点,说作家不是通过学习来的,中文专业不培养作家。但后来西方的创意写作这个理念和教学方法传到了中国一些高校,许多高校都在实验,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作家的养成是很复杂的事情,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天赋异禀,更需要后天的学习历练。因为每个人的思维类型不同,有的人是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虚构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同学,恰恰缺少这些,那成为作家的可能性就不是太大。如果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们成为作家的概率更高,速度更快。

记者:您的作品有不少在安徽出版集团出版,作为一名山东作家,安徽也是农耕文明大省,请问您眼中的安徽是什么样的?

赵德发:安徽是我创作上的福地,从2013年开始,安徽文艺出版社就联系我,先后出版了《双手合十》《君子梦》,集中推出《赵德发传统文化小说三种》,出版了我的访谈集《写作是一种修行》。2018年又出版了12卷《赵德发文集》,这套文集做得非常漂亮,我十分感动。尤其是在2019年,出版了我的长篇小说《经山海》,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还被拍成电视剧《经山历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所以我一直对安徽文艺出版社、对安徽非常感恩。安徽历史上名人辈出,我一直觉得安徽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地方,除了农业,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之城。在许多方面引领着中国行业的发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祝安徽更加富强,更加繁荣。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