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狷之: 宁死不屈的六霍起义领导者
2025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周狷之: 宁死不屈的六霍起义领导者

记者 吴承江/文字整理 马启兵/图
周狷之画像
周狷之接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开展农运工作,开办农民夜校
周狷之是独山农民起义的实际领导者。图为独山小学旧址,这里是独山农民起义的策划地和指挥所
周狷之慷慨就义的绘图
复建的西南乡大寺庵农民夜校
 

“宁为革命死,不作阶下囚”。这是95年前周狷之的就义诗。周狷之,是一位在六霍起义烽火中淬炼成长的革命斗士,一位用笔墨与枪杆书写赤诚的江淮骄子。当历史的尘埃缓缓拂去,他在独山暴动的硝烟中穿梭的身影、在农民夜校油灯下授课的剪影、在刑场上昂首赋诗的身姿,依然清晰如昨,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1903年,周狷之出生于六安州苏家埠(今裕安区苏埠镇)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但从未被旧式礼教束缚住思想的翅膀。苏家埠是淠河沿岸的商贸重镇,少年周狷之常驻足码头,听船工们讲述世道的艰辛,看商号老板对劳工的盘剥,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现实的质疑。

1917年,14岁的周狷之考入安庆江淮中学。这座由进步士绅创办的学堂,聚集了一批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教师。在这里,他第一次读到《新青年》杂志,陈独秀“民主与科学”的呐喊如惊雷般炸响在他的脑海。他与同学组建“皖江读书会”,秘密传阅《共产党宣言》节译本。1920年,因不满校方对进步学生的压制,他转入当涂县省立第十中学,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早期共产党员高语罕。

高语罕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余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周狷之成为研究会的骨干,他在笔记中写道:“昔日读圣贤书,以为修身齐家即可;今日方知,国家不独立,民族不解放,匹夫无立足之地。”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他带领同学上街游行,在当涂县城张贴 “打倒帝国主义” 的标语,遭到军警追捕。这次斗争让他深刻认识到:笔尖虽能唤醒民众,却挡不住反动势力的屠刀,唯有武装。

点燃农民运动的燎原之火

1926年,经高语罕介绍,23岁的周狷之在芜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共中央号召党员“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周狷之奉命返回家乡六安,开展农民运动。回到苏家埠的那天,他脱下学生装,换上粗布短褂,自称“走江湖的教书先生”,他用淠河两岸农民熟悉的方言,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转化为“种田人要夺回土地”的朴素道理。夜校学员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50多人,有佃农、船夫,还有苏家埠烟厂的工人。他教大家识字,更教大家团结斗争,在学员中发展了12名党员,建立起六安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

1927年8月,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成立,周狷之当选为委员。1928年春(1928年7月兼合肥特区委书记)周狷之在六安农村秘密发展农民协会会员,建立起18个基层农协,会员达2000余人。他借鉴广东农运经验,组建农民自卫军,用鸟铳、大刀武装农民。皖西山区的夜晚,常常能看到他提着马灯穿梭在村落间的身影,油灯下,他不知疲倦地为农协骨干讲授游击战术。

独山暴动中的智囊与猛将

1929年,皖西革命形势风起云涌。1月,中共六安县(六霍县)委成立,周狷之任常委、宣传委员。他主编的《红旗报》油印版成为传递革命思想的重要载体。10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周狷之当选常委兼宣传部长。此时,独山地区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已到白热化程度——地主豪绅勾结反动民团,逮捕了农协干部何寿全。中心县委决定发动暴动,周狷之负责制定宣传与联络方案。他连夜撰写《六安中心县委告民众书》,提出“打倒地主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口号。

11月7日,独山暴动爆发。周狷之冒着枪林弹雨,在街头向暴动群众演讲:“乡亲们,我们手里的锄头、扁担,就是推翻旧世界的武器!” 他指挥农协会员分三路行动:一路包围民团据点,一路打开地主粮仓分粮,一路解救被捕同志。经过激战,暴动队伍占领独山镇,成立六安三区工农革命委员会,这是皖西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

在白色恐怖中坚守阵地

1930年1月上旬,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改编独山起义的武装编为安徽第一游击纵队,西镇起义的武装编为第二纵队。20日,游击纵队改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政治主任姜镜堂,下辖两个团,直属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指挥。30日,红三十三师首次攻破霍山县城。成为鄂豫皖苏共根据地的三支主力红军之一。3月20日,周狷之作为六霍党和革命根据地的代表,出席了在豫东箭厂河召开的鄂豫皖边区党代会。

1930年4月,六安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霍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4月12日,红三十三师第二次攻克霍山县城。周狷之等乘机发动和领导了霍山东北乡、六安南山和流波等地农民起义,使六安东南大片土地成为赤区,六霍苏区已连成一片。

刑场上的千古绝唱

1930年7月6日,由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使皖西革命根据地遭到很大损失,白区地下党组织被破坏殆尽。为了挽救危局,恢复组织,周狷之主动要求深入白区开展工作。时任六霍前方办事处主任的周狷之,不顾个人安危,只身潜入六安县城,与组织接上关系后,遂在六安西十里桥秘密召开城区党团联席会议。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群众的斗志,周狷之带领游击队秘密镇压了恶霸地主黎三老爷;亲自起草党的“七一”宣言,印成传单广为散发。7月28日夜,周狷之来到北门一带检查布置工作,夜宿在城北菜市湾的团员李守成家,不料被叛徒王德才出卖。翌日清晨,他和城区团委书记汪先榘等10多名党团员不幸被捕。

在狱中,周狷之遭到敌人威逼利诱和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向狱友借来笔墨,在牢房墙壁上写下就义诗:“头颅抛千斛,风雨撼孤舟;宁为革命死,不作阶下囚。” 10月20日,周狷之被押往老衙门台子杀害。 临刑前,他放声朗诵就义诗,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当枪声响起,年仅27岁的周狷之倒在血泊中。

江淮大地上的红色传承

周狷之牺牲后,六安中心县委为周狷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新中国成立后,周狷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事迹编入《中华英烈传》,周狷之烈士墓前常有各界群众前来瞻仰怀念。

如今,在周狷之的故乡苏埠镇,淠河依旧静静流淌,当年他创办农民夜校的大帝庵已改建为“狷之小学”。在独山暴动旧址纪念馆,周狷之起草的《告民众书》复制品前,总有参观者驻足良久,为字里行间的赤诚所感动。周狷之虽然牺牲了,但他宁死不屈的共产主义高大形象,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