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牛价低位徘徊,安徽利辛县逆势而上,全力推动肉牛产业振兴——“牛县”闯关》。
地处黄淮平原南部、豫皖两省交界的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肉牛产业历史悠久、发展资源得天独厚,却长期在牛业整体版图中知名度不高、存在感不强。近年来,当地积极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重新为地方肉牛产业发展注入动力,2024年肉牛存栏量达9.25万头,成为新近起势的牛业大县之一,还将承办中国畜牧业协会2025年牛业发展大会。
“当下,‘养好牛’是全县上下高度统一的认识。力争到2027年实现全县肉牛出栏3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300亿元,打造为区域重要的肉牛种源供应基地、绿色数智化养殖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高端优质牛肉产品供应基地。”利辛县委书记张吉明说。
面对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肉牛产业面临的进口冲击、需求不振、价格走低等一系列困难,一座皖北县城缘何“逆势”养牛?转变偏弱发展态势、推动产业爬坡过坎,这座“牛县”又有何方法和诀窍?
“2023年以来,安徽省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提出‘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的新要求,这为我县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在利辛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焦鹏看来,以利辛为代表的皖北农业大县种植业基础良好,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种养循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有效途径。同时,肉牛产业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具有成为皖北地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的潜力。
一头肉牛,在价格景气时直接售卖给屠宰场,价值约为2万元,若通过精细加工,其价值将大幅攀升,甚至可以媲美一辆小汽车的售价。利辛县所处的皖北地区,以一道小吃“牛肉汤”闻名全国,背靠牛肉消费大市场,当地布局肉牛全产业链,并在集中育肥和精深加工等环节探索区别于其他肉牛主产区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锚定“种好粮、养好牛、做好菜”的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利辛县对现代肉牛产业链进行全面提升、补充和完善,一个“牛在利辛养、吃在全中国”的中原农区特色牛产业带正快速起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