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9月17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出生于徐州(今江苏徐州),一说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籍贯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
王安石曾称赞他:“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黄庭坚称赞他:“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朱熹称赞他:“范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他当之无愧的文学代表作。默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中自生浩然之气。这座因文不朽的楼阁,早已成为中华精神的地标。
然而历史的吊诡恰在于此——挥毫写下旷世雄文的范仲淹,其实终其一生未登上岳阳楼,如此壮阔雄浑的奇文,竟是范仲淹想象的成果。
A 未至之境:纸上推演的山水忧乐
公元1046年,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来信,滕子京在信中写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他想请范仲淹为重修落成的岳阳楼做一篇赋,以便此楼能被后人长久地铭记。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以供作记之人参考。因此一起寄过来的,是一幅画着岳阳楼的《洞庭晚秋图》。范仲淹看过信后,当即就展开《洞庭晚秋图》,虽不曾亲临,便联系前人文献,看图作文。
他们俩是同科进士,交好多年,同进同退。当年,西夏大军侵宋,滕子京誓死守卫泾州。庆历三年(1043年),有人诬告滕子京在泾州贪污钱财,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知其为人,一同为其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后来滕子京仕途不顺,遭人弹劾,官职一降再降,由凤翔府知府到虢州知州,再贬至岳州。庆历四年(1044年)春出任岳州知州,不谋私利,勤政为民,造福一方百姓。次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便开始重建岳阳楼,亦为政绩一桩。他们常有书信往来,对于范仲淹来说,他是真诚且务实之人,由衷地替老友高兴,深受感动,提笔作文。
范仲淹展卷,虽未亲临其境,心已沉入其中。品味着卷上的丹青,博览群书的范仲淹不免想起“前人之述”——始建于东汉的岳阳楼,屡次重修,历代文人都曾作诗,这也为他的创作起到了参考和启发。他们于不同的时间、怀揣着不同的心情登上岳阳楼,游览这片山川湖色,各有感悟,各有期待,或喜或悲。
倘若那天不巧是阴雨天气,阴冷的风卷起湖浪,日月星辰都隐匿不见,山岳也在云雾中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前行,湖中的船只举步难行,傍晚的时候,也许天色昏暗,隐隐之间能听到虎啸猿啼之声。此时登上岳阳楼,便会触景生情,不免因为坏天气和阴沉萧然的景色而emo——感叹此刻的自己远离国都怀才不遇,忧心谗言害人害己,畏惧上级的指责,生出悲伤的感触。倘若那天幸运,遇见了晴好天气的洞庭湖和岳阳楼,春风和煦,景色明朗,湖水波澜不惊,天色倒映在湖光山水中,连成天地一色的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洞庭湖满是生机,沙鸥飞翔聚集觅食,水中锦鲤活泼可爱,岸上有花草生机盎然。烟雾散去,皓月一泻千里,浮光跃金,那月影宛如沉入水中的玉璧。远处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别有一番乐趣!
此时登上岳阳楼,心旷神怡、把酒临风,曾经的宠辱一并忘却,触景忘情。游人来岳阳楼,或许会有“感极而悲者”“其喜洋洋者”两种心境。可是“古仁人”面对这壮阔的景色,心境却不会随着阴晴而大有变动。这是为什么呢?古仁人的答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忧乐之魂:贬谪失意的精神勉励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文章的最后,范仲淹发出这样的感叹。古仁人少之又少,这样的人在何处?如果没有,又该与谁同道呢?
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时,在河南邓州(今河南南阳邓州)。庆历五年(1045年),57岁的他以疾求解边任,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
这场自请之“贬”是因为,两年前54岁的他第三次奉诏回京,不久便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实施“庆历新政”。但因触及了部分权贵的利益,不到一年,就被逐出京城,宣告失败,他的政治理想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虽然怀有报国之志、济世之才,但复杂的政治环境仍让他面临政治理想的幻灭。
所幸,因着他的“古仁人之心”,历经失败坎坷和理想破灭后的邓州三年,却成了他最为快意的三年,知邓三年,邓州成了他践行“重民、爱民、养民、顺民、济民、乐民”民本思想的道场。
他不顾自己年迈体衰,常抱病早出晚归拜询邓州父老,深入民间了解民风民俗和百姓疾苦,与百姓苦乐与共,打成一片;更以农桑为重,兴修水利,带领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寻泉凿井……范仲淹知邓三载,孜孜民事、政平讼理,邓州垂拱而治。
主持庆历新政时,他更促成仁宗诏令天下州县皆立学。此举让教育自此普惠天下,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文化学术事业的高度繁荣准备了条件。而庆历新政的失败并未让他自怨自艾,他在邓州创办了“花洲书院”,对于这一想法依然贯彻执行。
花洲书院竣工后,范仲淹亲自执经讲学,并广收寒门子弟,因而负笈求学者络绎于途。北宋名臣贾黯、范纯仁、张载、韩维、谢景初三兄弟,均在书院师从范仲淹。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疑受到了老师的滋养。
1048年,仁宗下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百姓感念他的功德,殷切挽留。他离邓后,百姓不仅为他建生祠,建景范楼,还将他供于邓州名宦祠中。
幸而,滕子京终与他是同道之人。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不久,滕子京便因治巴陵有功,调任苏州知州。乌云散尽,晴天来临。心怀天下之人,不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不以个人的成败为做事动力。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真诚且赤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散发光芒,如愿以偿。
C 精神熔炼:见证涅槃的中原厚土
除了邓州之外的中原土地,也包容了他直言敢谏的锋芒,见证了他进退有度的豁达,接纳了他的安乐与长眠,是他《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实践原地,而范仲淹过世后,也回归中原,葬在了洛阳伊川。
范仲淹祖籍在江苏苏州,生于徐州,2岁时失去了父亲。4岁时母亲谢氏改嫁给当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所以此时范仲淹改姓朱名说。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洲等地为官,仲淹也就因此在各地受教至22岁。
后来范仲淹见朱氏兄弟滥用家中财产而斥责,却被反说“你不是我们朱家人”,因而这才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决心发奋读书,自立门户,23岁孤身前往河南商丘求学,母亲阻拦,他与母亲约定十年内进士登科,再来迎接母亲同住。
当时的商丘是北宋的“直辖市”。商丘在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为南京,与首都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合称四京,居于陪都地位。而且这里有名师名校应天书院。
在应天府书院学习期间,虽然没有了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困难,但范仲淹发奋苦读。《范文正公年谱》上说:“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后来他提前五年完成了梦想,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第二年,28岁的范仲淹授官广德司理参军,在应天府的宁陵有了职田,便立即迎母侍养。29岁任集庆军(今亳州)节度推官,改叫范仲淹。
1026年,母亲病故。范仲淹回到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料理后事,把母亲安葬在宁陵的职田。在为母守丧于宁陵期间,晏殊出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府书院。他毅然带丧主持应天书院。 据河南卫视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