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抗战老兵岑德标:抗日是英豪,生死皆坦然
电动车“只借不还” 男子“六进宫”后再获刑
亲子共读伴成长 农家书屋飘书香
安徽省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成立
砀山县: 急救知识进镇村 守护生命保平安
安徽调整以旧换新“国补”领取方式
下一篇4 2025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97岁抗战老兵岑德标:抗日是英豪,生死皆坦然

记者 吴承江 黄洋洋 文/图
 

“人固有一死,不过早一天晚一天,抗日是英豪。”97岁的岑德标,先后参加过二十多次对日作战,立下累累战功。岑德标

1928年6月,岑德标生于天长市原釜山乡,幼年记忆只剩“贫寒”二字。1942年,新四军在当地动员青年参军,不足15岁的他顶替刚结婚的哥哥加入新四军天高支队,由此踏上革命路。那时部队行军作战条件极差。一次借住老乡家,床铺不够就打地铺,一排战士的脚只能伸进床洞。即便这样,有地方住已算幸运,时常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能铺点稻草露宿野外。但岑德标和战友们从未觉得苦。“那时候我们没有兵工厂,靠大刀、手榴弹作战,夜晚去袭击,一次战斗中还三次俘虏日本兵,缴获了他们的枪支。”

对日作战中,他印象最深的是攻打来安水口日军的战斗。当时驻水口的日军,仗着两个互通的碉堡、充足弹药和三道防御工事,根本不把新四军放在眼里。岑德标所在部队已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三团二营,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日军在碉堡周围设三道“围子”:第一道是“钢丝围子”,他和战友们用大刀砍开便能通过;第二道是“水围子”,即三米宽的水沟,水下还有尖毛竹签,战士们用装土的麻袋扔进水沟,踩着麻袋冲了过去;第三道是“土围子”——用泥和稻草夯成的土墙,日军躲在后面,用1挺重机枪和6挺轻机枪通过射击孔疯狂扫射。二营300多人多次顽强冲锋,激战两天半。第三天上午,日军从滁州调来三架敌机和几百援兵。为避免更大伤亡,独立旅命令部队暂时撤退。就在这次战斗中,岑德标负伤:日军轰炸时,他躲进稻田,一块弹片击中左脚踝,鲜血直流。战友将他背下战场,由四个当地民工抬到来安施官的独立旅卫生部救治,后转到天长市张铺镇葛家巷休养3个月。经鉴定,他的左脚踝关节下外侧筋络受弹伤,为八级伤残。

“这块弹片到现在也没取出,这么多年走路一直受影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岑德标与战友们得知消息后欢呼了许久。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