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 一城“智”造 一“马”当先
2025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江碧水 一城“智”造 一“马”当先
马鞍山重塑产业新生态
记者 张发平
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
长江东岸薛家洼生态园
马钢交材车轮立体库
 

一江两岸,碧水东流。长江东岸,薛家洼生态园内水清岸绿,曾经的工业疮疤蜕变为城市会客厅;长江西岸,浮沙圩湿地公园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昔日的“脏乱差”早已蝶变成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而这样的嬗变,正在马鞍山全域上演。

近些年来,马鞍山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产业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在打造安徽“杭嘉湖”、长三角“白菜心”的征程上,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长江岸线涅槃:从“脏乱差”到“美如画”

四年前的长江和县段浮沙圩区域,还是非法码头林立、污染企业聚集的生态伤疤。21家非法无证码头如毒瘤般盘踞江岸,4家造船厂和22家“散乱污”企业昼夜排放,泥沙淤积、污水横流,刺鼻的油漆味让周边居民“夏天不敢开窗”。金河社区老居民沈德金痛心回忆:“那时临江不见江,只有生锈的船体和轰鸣的机器。”

改变始于一场壮士断腕的整治攻坚。和县依法拆除浮沙圩区域全部非法码头,彻底清理造船厂和“散乱污”企业。生态修复工程随即展开——浮沙圩湿地公园、“和州之心”湿地公园、零点公园相继落成。曾经机器轰鸣的岸线,如今芦苇摇曳、水鸟翩跹,15.4公顷的“和州之心”成为市民休闲新地标,与长江东岸薛家洼生态园隔江辉映,形成23公里滨江生态长廊。

数据见证蝶变:马鞍山累计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3家、关停搬迁污染企业497家;在全省率先完成933个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长江1公里范围内新增造林1.6万亩、修复湿地超万亩。今日长江和县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景观带”,真正实现了从“临江不见江”到“拥江入怀”的历史性转变。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2023年12月13日,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决定,将每年8月19日设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让长江大保护的理念在马鞍山落地生根,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

创新引擎轰鸣:“小巨人”与“链主”共舞

在产业链高端跃升的赛道上,两家企业正演绎着精彩的双雄记。

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董事长李加海轻抚着薄如蝉翼的抛光垫:“日本人垄断时,这种材料的价格是黄金三倍。”2016年,这家诞生于和县的企业,联合四川大学谭鸿教授团队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攻克精抛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出具有优异压缩率、高吸附性和强恢复性的玻璃研磨精抛材料。其耐酸碱、易清洗、阻尼防滑的特性,一举打破国外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封锁。

创新基因造就腾飞奇迹。在省市县840万元人才团队资金扶持下,禾臣新材料快速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后斩获安徽省专利银奖、皖美品牌示范企业称号,更荣获第四届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链发展特殊贡献奖。如今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面板显示、光学镜头等领域,用自主创新挺起了民族产业的脊梁。

二十公里外的马鞍山经开区,另一场产业革命正在上演。

汉马科技集团整车基地里,搭载醇氢动力的新能源重卡鱼贯下线,发动机缸体上的激光二维码闪烁着数字化的光芒。“今年上半年,汉马科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26.83%、130.46%,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前列;整车出口同比增长149%,延续“井喷式”增长态势。”汉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鑫指着智慧大屏上的数据介绍。技术突破持续加速。在汉马科技的发动机智能工厂,60-420kW醇氢动力系统覆盖重卡、工程机械等多场景应用。

钢铁巨人转型:千锤百炼锻造新质生产力

马钢特钢生产基地内,炽热的钢水在RH真空脱气炉中翻腾。这里拥有世界领先的大圆坯连铸、高速线材生产线,年产100万吨特殊钢坯、50万吨高速线材。而在6号镀锌线建设现场,焊花映照着技术人员专注的面庞——这条定位高强汽车板的生产线年底投产后,将成为马钢进军高端市场的利器。

技术突破与产能升级同步发力。马钢聚焦产品结构调整,将有限的资源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特钢高合金钢产品月均产量由2024年1.26万吨逐月提升至3.18万吨;长材内贸外标型钢产品月均产量由2024年2.2万吨逐月提升至3.95万吨。长材、特钢产品盈利能力显著增强。2025年8月6日,宝武特冶(马鞍山)高金科技二期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经营业绩逆势跃升。马钢股份2025年上半年财报亮眼:同比减亏10.7亿元,吨钢成本削减91元,特钢和长材产品连续多月实现正毛利。产品结构优化成效显著——汽车板销量突破300万吨,高铁车轮国产化取得突破,重点品种销量同比增长37%。

绿色智造双轮驱动。在2000MPa级热成形钢生产线前,技术专家详解创新成果:“这种强度堪比航母甲板的产品,解决了抗氢脆难题,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骨架”。而《马鞍山市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总体实施方案》更为转型注入政策动能:到2025年,炼铁、炼钢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将超30%,推动氢冶炼、熔融还原等低碳技术产业化。生产线上,智能化改造随处可见——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程追溯,能耗动态管理系统使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8%。

绿色动能奔涌:生态颜值转化经济社会价值

长江生态修复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周末,“和州之心”人流如织,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捕捉江豚戏水,亲子家庭在科普长廊学习湿地知识。在浮沙圩湿地公园,退捕渔民沈德金变身生态管护员:“以前靠江吃江,现在护江富江,月收入还多了两千元。”

产业与生态的深度共鸣。汉马科技的醇氢重卡穿梭于马钢物流专线,其搭载的绿色动力系统几乎零排放,有效助力马钢节能减排,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禾臣新材料的环保抛光剂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玻璃制造,形成绿色供应链闭环。而马钢新投产的余热回收系统,通过低温发电技术年供电量达1.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7万吨。

2025年6月5日,《2024年马鞍山市环境状况公报》发布,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马鞍山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1.7%,全市PM2.5平均浓度33.2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1,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江风浩荡,再启新程。

在这片曾诞生“炉火照天地”壮美诗篇的土地上,一曲新时代的“绿”“智”协奏曲正磅礴奏响。宝武特冶二期工地的夯机声声入耳,马钢6号镀锌线的钢卷光耀如银……从打破国外垄断的“微米级”抛光垫,到驰骋海外市场的“零碳”重卡;从百年钢城淬火重生,到长江岸线化茧成蝶——马鞍山以生态筑基、创新铸魂、智造赋能,在安徽“杭嘉湖”、长三角“白菜心”的新坐标上,刻写下高质量发展的钢城答案。

(本文部分图片由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