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就是打鬼子。”在天长市翠微巷的一栋平房里,100岁的抗日老战士高维田谈起往昔峥嵘岁月,依然身姿挺拔、思路清晰。
1925年出生的高维田,童年在贫寒中度过。老家天长市金集镇黄庄的土地上,他目睹父亲与兄长为地主帮工却难以糊口,而少数人不劳而获,心中埋下对不公世道的追问。当新四军出现在家乡,他们打恶霸、斗地主、为穷人谋福利的举动,让高维田与伙伴们看到了希望。
1943年6月,他毅然加入新四军天高支队金集区大队,在金集、秦栏等地开展游击战。“新四军官兵同吃同住,肯帮穷人”,这份朴素的认知,成了他投身革命的最初动力。编入东南支队2师独立旅后,他亲历日寇对路东游击区的三次“三光”扫荡,集镇成焦土、百姓遭屠戮的惨状,更坚定了他“把鬼子赶出去”的决心。在第二、第三次反扫荡战斗中,高维田的机智勇敢让他脱颖而出。1943年,冶山、彭家庄等地的数十次战斗里,他带着三发子弹、两颗手榴弹,在日伪军眼皮子底下放哨送信,为部队传递关键情报。“一发子弹要打倒一个敌人”,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夜晚的战斗总结会上,总能听到他对战术的独到见解。 1944年9月,因表现出色,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调为警卫员,随罗炳辉师长参加葛塘集、水口等地的战斗,见证了收复来安县城的激烈较量。
“日伪顽相互勾结,但我们越打越勇”,老人回忆时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的他和战友们吃着咸菜稀饭,睡在老乡家或野外草铺,却凭着“能吃饱、能打仗”的乐观,在绝境中开辟胜利之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定远县藕塘,正在开会学习的高维田与战友们欣喜若狂。“群众欢欣鼓舞,部队也高兴!”他随即奉命收复六合,抵达时县城已解放,日军正仓皇逃往南京。那一刻,烽火中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