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天日,家书抵万金。”在安徽省青阳县档案馆,11封泛黄的战地家书静静陈列,字迹虽因岁月侵蚀而略显模糊,却依然承载着80年前抗日将士穿越战火的赤子之心。这些未能寄出的家书跨越时空,向世人诉说着一段段被战火湮没的牵挂与坚守,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最鲜活的注脚。
一纸家书,半生牵挂
这11封家书的主人,是国民革命军第145师的普通士兵。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这支以川军为主力的部队转战皖南,在长江南岸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离别家庭数年,未能返梓,不知父亲大人玉体健康否?”“家中老幼可安好?儿在前方一切平安,勿念。”信中,他们用最质朴的文字,记录下对家人的无尽思念。
“母亲大人膝下万福金安……光阴似箭,不觉数年,未能返梓。自从入伍当兵日起,每天都在前线与鬼子肉搏……大人在家好生保重身体,请勿挂念。”寥寥数语,既道出战场厮杀的残酷,又透露出对母亲深深的愧疚。而另一封家书中写道:“目前前方米粮一元只买食米二斤半,盐可买十二两,每月薪饷只够伙食,因此并无余钱,日后如有余钱,一并寄出。”物价飞涨、物资匮乏的困境跃然纸上,却始终未改其“誓死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铭记历史,致敬英魂
为何这些家书最终未能寄出?据介绍,信件因涉及部队番号、驻地等敏感信息,被书信检察官标注“外批回信地,番号、县名,定然泄密”,最终滞留于军队仓库。解放后,信件随仓库资料多次搬迁,直至上世纪80年代被废品收购站发现,后捐赠给青阳县档案馆。
这些“未寄出的信”,不仅记录了普通士兵的生存状态,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物价飞涨、战事频仍,士兵们以微薄薪饷维持生计,却依然坚守“不把日本打倒,绝不归家”的信念。信中“儿誓死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誓言,与“大人在家好生保重身体”的嘱托,诠释了抗战时期军人的家国情怀。青阳县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家书是研究抗战史的珍贵史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我们凝视这些未寄出的家书,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