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畔话贤人 楚韵廉风润古今
2025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丰塘畔话贤人 楚韵廉风润古今

记者 吴承江/文 陈侠 赵阳 高斌/图
“天下第一塘”——安丰塘
孙叔敖纪念馆内景
寿县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外景
 

寿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地下博物馆”的美誉。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西周晚期的州来国,春秋时期的下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和东汉阜陵国先后在此建都。悠久的历史为寿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其中的廉政文化更是熠熠生辉。当文旅与廉政在这里相遇,便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为人们带来了一场场难忘的心灵之旅。

安丰塘畔思贤风

站在位于淮南市寿县城南30公里处安丰塘的堤坝上,夏日的微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碧波万顷的塘面在阳光下闪烁如碎银。这座被称为“天下第一塘”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灌溉着淮南大地的万顷良田。而这背后,是2600多年前楚国令尹孙叔敖留下的治水智慧与廉政精神的延续。

当年,孙叔敖带领百姓开渠引水,掘土筑堤,修建了安丰塘这座大型灌溉工程,使当地百姓免受旱涝之苦,得以丰衣足食。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安丰塘,比都江堰早350多年,其科学的选址与精妙的工程布局至今令人惊叹。在塘北的孙公祠内,三进重院的古建筑群庄严肃穆,19方碑刻记载着孙叔敖的功绩。明代万历年间的孙叔敖石像面容清癯,手持书卷,仿佛仍在思索治国良策。站在孙公祠内,看着这些碑刻与图画,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孙叔敖为百姓操劳的身影,他的廉政精神也如同这祠中的碑刻一般,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这位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列为“循吏第一”的楚相,用行动诠释了“三利三患”的辩证智慧。据《韩诗外传》记载,孙叔敖任楚相后,曾有一位老者问他:“为官之道,有三利必有三患,你知道吗?” 孙叔敖虚心请教,老者解释道:“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患。” 孙叔敖听后,从容答道:“我爵位越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多,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老者听后,赞叹道:“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孙叔敖清醒的从政智慧和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在任令尹期间,孙叔敖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斐然。更为人称道的是,他一生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悲”,他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一心只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他生活简朴,“妻不衣帛,马不食粟”,虽身居相位,却没有丝毫的奢侈之风。楚庄王多次要赐封他,他都坚辞不受,“持廉至死”。孙叔敖的廉政思想和实践,成为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供后人敬仰和学习。

如今,安丰塘正以“一塘、两环、四组团、十六景”的规划焕新。在保持灌溉功能的同时,这里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胜地。游客们可以乘船游览塘面,在“锅打店”遗址感受历史传说;也可以参与农事体验,在稻田里亲手种下秧苗,体会孙叔敖“勤政为民”的深意。春季的安丰塘龙舟大赛,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完美结合,让古老的廉政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楚韵金声鉴初心

2024年,安徽省纪委监委公布了全省64家“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名单,寿县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榜上有名。

走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158块楚金币在玻璃展柜中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这些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称量货币。它们不仅见证了楚国的经济繁荣,更以沉甸甸的分量警示着后人:财富面前,廉洁自律是永恒的课题。

楚金币的使用需用天平称量,配套的“钧益”铜环权至今仍精准如初。这种严谨的交易方式,暗合了廉政文化中“公平公正”的核心要义。在博物馆的廉政文化展厅,从春秋时期的“留犊而去”时苗,到清代“父子清官”胡氏家族,寿县历代廉吏的故事通过图文、实物与多媒体互动生动呈现。

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亦蕴含深意。其设计灵感源自寿县古城墙的瓮城结构,高台式建筑仿造楚风,寓意“以史为鉴,筑牢防线”。近年来,博物馆推出“楚文化+廉政”主题研学活动,孩子们通过模拟称量楚金币、绘制廉洁主题壁画,在趣味中接受教育。

红墙青史映忠魂

位于寿县小甸镇的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内,鲜艳的党旗雕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2023年,小甸镇依托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党史课堂,游客们通过VR设备体验1923年小甸集特支成立的场景,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的决心。纪念馆内,薛卓汉的事迹展板前常有人驻足——这位安徽早期党组织负责人,在安庆发展党员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

作为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纪念园将红色基因与廉政文化深度融合。在淮上中学补习社旧址,复原的教室和宿舍展示着革命青年“半工半读”的生活:简陋的书桌、补丁摞补丁的被褥,与墙上“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标语相互印证。2025 年,纪念园推出“重走革命路”徒步活动,参与者沿着当年党员的足迹,在田间地头聆听廉政党课,感悟“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革命传统。

距离纪念园不远的寿县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194位烈士。每年清明,当地党员干部在此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将廉洁承诺镌刻在烈士纪念碑前。这种教育模式得到安徽省纪委的肯定,2015年,纪念园被命名为全省廉政教育基地,成为江淮大地红色廉政教育的标杆。

不仅如此,寿县的古城墙也蕴含着深刻的廉政文化内涵,当行至古城墙西门内,刻有一面石鼓和石锣,这便是成语 “当面鼓,对面锣” 的由来。它寓意着人们在做事时要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行事公开。这块宋代遗存的警示石,与小甸集特支纪念馆的“明镜昭廉”匾额遥相呼应,共同诠释着寿县廉政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古代的“循吏”还是现代的党员,都需以光明磊落的态度面对权力与诱惑。

从安丰塘的粼粼波光到古城墙的巍巍身影,从楚文化博物馆的黄金货币到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的红色印记,寿县将历史长河中的廉政元素编织成一张文化网络。漫步其中,人们不仅在欣赏风景,更在触摸文明的脉络,感受廉洁精神的永恒力量。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