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热浪滚滚,古人是如何消夏纳凉的?让我们一起通过馆藏文物,了解古人的消暑智慧,寻觅跨越千年的清凉灵感。 星报综合
黑釉划花莲纹梅瓶
泛舟碧波,赏荷莲摇曳,不仅是风雅乐事,更是避暑良策。这份融入自然的清凉智慧,也被古人巧妙地定格于黑釉划花莲纹梅瓶之上。
黑釉划花莲纹梅瓶展览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高46.5厘米、口径4厘米、腹径21.5厘米、底径12厘米。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肩部以下内收,近足处微外撇。器身装饰技法采用剔釉划花工艺,即先在坯体表面施黑釉,再将花纹部分釉层剔去,露出胎体,形成花纹,再入窑一次烧成。
这件黑釉划花莲纹梅瓶造型浑厚,通体刻划细线纹样。由双弦线纹自上而下分出四层装饰带,第一层和第三层为连续的卷草纹,枝叶圆浑舒卷。这种卷草纹在唐代很流行,在宋瓷边饰中也广泛使用,经久不衰。第二层是主体纹饰,为开光荷叶纹。第四层为莲瓣纹。图案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第二、三、四层花纹并以海水纹地衬托。整体图案构图饱满,线条宛转而富有弹性,刻法粗犷有力,刀锋清晰,釉色与胎地形成鲜明对比,具有浅浮雕的效果与美感。
经考证,黑釉划花莲纹梅瓶应为西夏灵武窑所烧制,其窑址在今宁夏灵武。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窑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判明其烧瓷时间从西夏至元代。灵武窑与北方其他瓷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即为综合性窑,烧瓷品种丰富,有白釉、青釉、褐釉、茶叶末釉、黑釉及少量紫釉器物。装饰手法则与河北磁州窑更为接近,如白釉划花、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白釉褐色点彩等。其中划花、剔花中以折枝、缠枝牡丹纹、卷草纹最为常见。
黑釉划花莲纹梅瓶具有典型的西夏晚期灵武窑的特点,造型挺拔、浑厚,釉色深沉而光润,胎质坚硬,为灵武窑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黄釉印花瓷枕
唐代,长19厘米、宽12厘米、高7.3厘米,枕为圆角长方形,枕面微凹并印有花朵纹,四周、侧面为素面。通体黄釉润泽,侧面釉色不甚均匀,釉面有细碎开片。底部无釉,并有一孔,侧亦有一处小孔。胎灰白质密,叩之声脆。这件文物制作规整,装饰简洁,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陶瓷枕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夏令寝具。古人认为,陶瓷枕能清凉驱暑,爽身怡神,甚至“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因此不论贵贱、贫富,都很喜欢陶瓷枕,连皇宫中也较为常见。陶瓷枕始见于隋,流行于唐、宋、元各代,明清以后日渐稀少。
陶瓷枕产地广、窑口多,形式繁多、装饰各异,各具特色与时代风格。唐代陶瓷枕造型较简单,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装饰技法较单纯,主要有模印、刻划、绘画及绞胎等。陶瓷枕的制作是以泥片合拢、中空。为避免烧制时枕内空气膨胀,枕体爆裂,成型后均留有孔。
这件黄釉枕制作规整,釉面光润、淡雅,装饰朴素大方,是唐代黄釉器中的精品。
曾侯乙铜鉴缶
走进湖北省博物馆,有着“战国冰箱”之称的曾侯乙铜鉴缶讲述着2400年前的消暑传奇。
这个精巧的双层青铜器由方鉴、方缶组合而成,夏天在方缶里面盛酒、在鉴与缶的缝隙中放冰,就可以达到冰酒的效果;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就可以在寒冷的冬日喝到温酒。此青铜器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其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该器物又称“冰鉴”,是迄今发现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冰酒用具。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说:“这反映了在2400多年前,人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用冰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自然冰的开采、运输和储存难度可想而知。青铜时代先民的智慧由此可窥一斑。”此外,曾侯乙铜鉴缶通体饰蟠螭纹、勾连纹及蕉叶纹,采用分铸焊接与失蜡法等复合工艺铸造,展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艺。
汉代麻鞋
荆州博物馆收藏了一双透气的汉代麻鞋。它于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鞋面用白色平稳麻布制成,鞋里、垫、底均用麻线编织成人字纹,犹如现在人们夏日里常穿的“一脚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