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县大庄镇大庄街南头,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静静矗立。96岁的刘元甫老人坐在藤椅上,目光凝望着墙上的老照片。泛黄的相片里,那位身着军装、目光如炬的年轻战士,与眼前腰板挺直、满头银发的老人身影渐渐重合,将我们带回烽火连天的岁月。
16岁的他,踏上革命征程
刘元甫原名刘元府,1929年生于泗县大庄镇,16岁时在侄女(地下党)的介绍下参加了泗灵睢独立团。首长见他年龄小,便把他安排在供给科(泗县被服二厂)当学工。一个月后,勤学苦练的刘元甫就能够独立缝制军服,半年后被任命为班长。
刘老回忆说,那时条件艰苦,没有厂房,他们有时分散在群众家中,有时把厂子安在地主家的院子里。每个服装缝制点有十个人,有人负责裁剪,有人负责缝制,而只有刘元甫一个人掌握了全部制服工艺,一个缝制点每天最多能做30套军装。
“我们所有供给科人员都立下军令状,人可亡,缝纫机不能丢。”作为后勤兵,刘元甫深知前线不易。泗县战役时,“我们在后方都能听到前方连续不断的炮弹声。”行军保障异常艰苦:“每台缝纫机由两名战士背负保护,一走就是二三十公里,肩膀都被勒得通红。有时甚至要在雪地里小跑几十公里才能休息,饭还没来得及吃,敌机来袭的警报就响了,只能匆忙撤离。”
“期待战士们穿上新装,英勇杀敌”
1945年6月,刘元甫被调到新四军7分区(淮北)被服厂,当时厂里接到一批冬服加工任务,没有好机器,制衣进度明显慢下来。刘元甫不敢怠慢,每件衣服都是认真缝制,每天忙到深夜,最多一天制作了3套棉衣。任务结束时,仅他一人就做了近百套冬装,因工作突出,被评为“一等模范”。
1948年8月,部队换防洛阳,不久厂里配发了缝纫机,其中有几台机器坏了,需要去济南购置一批配件修理,厂长决定派刘元甫去济南采购。因为当时各个解放区使用的货币还未流通,洛阳地区使用华中币,而济南解放区使用北海币,刘元甫想到以物换币的方法。
他先是模仿商人模样,在当地购买棉花,通过火车运至济南出售,再将所得的北海币用于购买缝纫机零件,并秘密运回,方案因保密得当顺利落实,成功购回了大量急需零件。零件到位后,他和战友们昼夜不停赶工。“看着一车车崭新的服装被运往前线,我们虽然疲惫不堪,心中却充满自豪,期待着战士们穿上新装,英勇杀敌,早日解放全中国。”事后,他收到第二野战军被服局政治处授予的布质立功证书。
这份证书清晰记载着刘元甫为保障前线胜利,不辞辛劳,积极投入生产供应,经单位民主评定,立一等功。证书写道:“这是无上的光荣,特发此证以资纪念。望继续努力,为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大西南和全中国而奋斗!”
“让更有能力的人来接替我的位置”
全国解放后,刘元甫在重庆部队被选送学习文化,成绩优异。毕业之际,部队正要分配新工作,家中却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忠孝难两全。”他作出抉择:“在革命已经取得胜利、自己文化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我深知应该让更有文化、更有能力的人来接替我的位置。”他向上级提出复员申请,希望回乡照顾父亲。尽管领导极力挽留,他仍婉拒好意,于1954年复员归乡。
回乡后,他精心照顾父亲,同时积极投身建设。他说服几户乡亲,共同成立了农业社,后来逐渐发展壮大。1957年,新集武装部成立,组织上希望刘元甫出任部长。他再次谦辞:“为了国家更好的建设,这个机会应该留给更有能力的人。”几十年来,刘元甫作为一名基层老党员,积极发挥“五老”作用,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成绩显著,2016年被授予“乡贤”称号。
从肩扛缝纫机穿越硝烟的少年,到功成身退、俯首桑梓的老者,刘元甫用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那张永不褪色的立功证书与田间地头的宁静岁月,共同镌刻着一个关于热血与淡泊的生命史诗,那是用军装针脚编织的忠诚,是用平凡坚守书写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