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引思》 卢国龙著
先秦各派面对丧乱现实,纷纷开出自己的处方,而庄子则向深处走,做出对现实的诊断。本书深入《庄子》文本,由文明史的视角出发,揭开《庄子》的问题意识,显豁《庄子》的深邃哲思。全书十题,综括《庄子》内外杂三篇,其中对“《秋水》七问”的阐释,尤见功力。《庄子》的哲学是说不尽的,它追求的不是画出某个圆满的圆,而是因应社会,用已知去搏取未知,在黑暗中探寻一点光明。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朱锐著
哲学家朱锐区分了“死”和“死亡”,以前者为痛苦的过程,而以后者为这个过程的终结。他以自己患病临终的经历和思索,将死亡这个我们总是选择避而不谈的话题拉回公众视野。诚然,他对“死亡不值得恐惧”的论证并不见得能救赎每一个人;但是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想起,曾有人从容迈入这道无边无际的黑幕。
《逐水船》 熊生庆著
这是青年作家熊生庆的最新小说集,收入其2022~2023年间创作的十篇小说,生猛而带几分锐气的语言与得宜的叙事节奏相伴,书写着发生在贵州的工业小城、乡镇的故事,“苗刀”传人、下岗工人、离乡打工者、命运多舛的女子,这些穿梭登场的人物形形色色,他们多是经历生活、情感甚至生存的消磨,却有着坚韧、蓬勃的生命力。
《构建和平:缔造欧洲解决方案,1945~1963》 [美]马克·特拉克滕伯格著,石斌、王守都、徐菲译
本书是颇受好评的“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的新作。美国著名冷战史学家马克·特拉克滕伯格廿年磨一剑,在书中对“冷战时期如何构建稳定秩序”做了精到分析。作者从杜鲁门时期西方与苏联对德国的战后处置问题讲起,继而考察艾森豪威尔时期双方在德国拥核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最终揭示出肯尼迪时期美国如何顶住盟友压力,对苏妥协并主导解决欧洲问题。
《各自沉默:约恩·福瑟戏剧三种》 [挪威] 约恩·福瑟著,李澍波、邹雯燕译
作为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当代国际戏剧界有着重要地位的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善于通过对男女日常相处、情感纠缠的传神刻画来深入发掘人性的多面与关系的复杂。本书中的三部剧作是其代表作,首次译自挪威语原作,娴熟的戏剧化处理,层层递进的对话,充分显示了作者对爱与孤独的理解。
《梦回巴比伦:一部1942年的私家侦探小说》 [美]理查德·布劳提根著,周苑译
理查德·布劳提根是活跃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其小说和诗作短小精悍、意象飞扬、自由不拘,个人风格强烈,对当时的嬉皮士乃至后来的读者影响深远,近日由“新行思”图书品牌引进推出的“布劳提根作品”系列收入了他的五部作品,本书为其一。
《太阳的阴影:深入非洲的旅程》 [波兰]雷沙徳·卡普西钦斯基著,毛蕊译
本书所记录的不是行色匆匆浮光掠影的猎奇式写作,也并非来自欧美视角的居高临下,在这部作品中,卡普西钦斯基以记者的敏锐与人文学者般的理性深入非洲各地,秉持好奇与真诚、尊重,强调同理心的他宛如非洲的一员,和所到之处的人们共同生活,感受人情与风物的美好,一起经历动荡与灾难,就如同他的女儿在本书中文版序言中所写的那样。
《万川归》 朱辉著
小说既关注60后一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个体挣扎,同时也实现了对社会转型期集体阵痛的捕捉、对时代命题的超越性思考。作家朱辉巧妙地以生命的经纬构建故事框架,并将“留白”艺术运用于小说结构之中,为我们呈现了这部兼具思想厚度与阅读快感的杰出作品。
《中国古代科技遗产》 戴吾三、张学渝、王吉辰等著
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国,也是一个科技遗产大国,但对于科技遗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作者选取农业、水利、交通、建筑等领域共38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科技遗产,从半坡遗址、良渚古城遗址到登封观星台,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曾侯乙编钟到应县木塔……对每一处遗产,从历史沿革、遗产看点、科技特点、研究保护和遗产价值等五个方面予以论述。
《钟声》 吴洲星著
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底、聚焦战争孤岛中人性光辉的儿童文学作品。该作以1937年淞沪会战为时空坐标,讲述少年叶湛秋等孤儿被收容至爱国实业家创办的国际灾童教养院,不仅获得生存庇护,更在戏剧排演、山野劳作等过程中完成从受难者到精神战士的蜕变。作品既是历史维度的童年书写,更是以童年视角构建的抗战史,勾勒了历史劫难中的童年命运。